采桑子拼音版/注音版
cǎi sāng zǐ。
采桑子。
nà lán xìng dé。
纳兰性德。
ér jīn cái dào dāng shí cuò,
而今才道当时错,
xīn xù qī mí。
心绪凄迷。
hóng lèi tōu chuí,
红泪偷垂,
mǎn yǎn chūn fēng bǎi shì fēi。
满眼春风百事非。
qíng zhī cǐ hòu lái wú jì,
情知此后来无计,
qiáng shuō huān qī。
强说欢期。
yī bié rú sī,
一别如斯,
luò jǐn lí huā yuè yòu xī。
落尽梨花月又西。
采桑子注释
才道:语本宋·晏小山《醉落魄》词:「心心口口长恨昨,分飞容易当时错。」又宋·刘后村:《忆秦娥》词:「古来成败难描摸。而今却悔当时错。」
凄迷:凄凉迷乱。
红泪,形容女子的眼泪。当初,魏文帝曹丕迎娶美女薛灵芸,薛姑娘不忍远离父母,伤心欲绝,等到登车启程以后,薛灵芸仍然止不住哭泣,眼泪流在玉唾壶里,染得那晶莹剔透的玉唾壶渐渐变成了红色。待车队到了京城,壶中已经泪凝如血。
满眼春风百事非:句出于唐·李长吉《三月》诗「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又宋·赵介菴《减字木兰花》词:「满眼春风,不觉黄梅细雨中。」
无计:无法。「欢期」:佳期,指二人重会相守之期。
落尽梨花月又西:唐·郑都官《下第退居二首》之一,「落尽梨花春又了,破篱残雨晚莺啼。」又宋·梅圣兪《苏幕遮》词:「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容若此句撇开前人,用「月字」独创出凄迷冷艳的意境。梨花同月若梅花惹雪,别是一种肌骨。
-
暂无!
采桑子赏析
《采桑子》率直平白,把词人的一片深情以及被迫分离永难相见的痛苦与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有一种美,就在于语言的歧义,「心绪凄迷」是本篇抒情的重心。这里的「心绪凄迷」,正是由上面的「错」而引发出来,但而今才明白的「当时错」,究竟是当初不应相识,还是当初不该从相识而走得更近,或是当时应该牢牢把握住机会、不放你离去,作者所谓的「错」是什么词中并未交待清楚,也不需交待清楚,这个空间是留给读者自己想像的,读者不应该侵佔、剥夺,也不能够侵占、剥夺。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设想那個女子正在偷偷垂泪,这里似乎是一个错位的修辞,要说「百事非」,应该搭配「满眼秋风」才是,但春风满眼,春愁宛转,由生之美丽而感受死之凄凉,在繁花似锦的喜景里独会百事皆非的悲怀,尤为痛楚。此刻的春风和多年前的春风并没什么两样,而此刻的心情却早已步入秋天。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欢期」是相见、欢聚的意思,而「强说」一词让这份期待中的欢期变得难以预见,明明知道再也不会有见面的机会了,但还是强自编织着谎言,约定将来的会面。那一别真成永诀,此时此刻,欲哭无泪,欲诉无言。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风动梨花、淡烟软月中,翩翩归来的,是佳人的一点幽香,化作梨花落入手心。情语写到尽处,以景语来作结:以景语的「客观风月」来昭示情语的「主观风月」,这既是词人的修辞,也是情人的无奈。正是那无限愁怀说不得,「却道天凉好个秋」。
-
暂无!
清满洲正黄旗人,叶赫纳兰氏(明末海西女真四部之王族姓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性德,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生于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西元一六五五年一月十九日)。曾祖父叶赫部贝勒金台石,曾祖姑孟古哲哲(金台石妹、清太祖妃、清太宗母)。父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母英亲王阿济格(多尔衮兄)女爱新觉罗氏。从祖妹康熙惠妃纳喇氏(金台石曾孙、明珠从弟索尔和女),从曾祖姑表姪胤禔(惠妃纳喇氏子)。康熙十年(西元一六七一年),时十七岁进太学。康熙十一年(西元一六七二年)中举,康熙十二年(西元一六七三年)中会试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纳兰性德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