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崧传_原文_翻译-脱脱
原文
赵子崧字伯山,燕懿王后五世孙。登崇宁五年进士第。汴京失守,起兵勤王,道阻未得进。闻张邦昌僭位,以书白康王:“宜遣师邀金人河上,迎请两宫,问罪僭逆,若议渡江,恐误大计。”遂与知颍昌府何志同等盟,传檄中外。已而闻金人退,引兵襄邑,遣范埙、徐文中诣济州,请王进兵南京,且言:“国家之制,无视王在外者,主上特付大王以元帅之权,此殆天意。亟宜承制号召四方豪杰,则中原可传檄而定。”王命子崧充大元帅府参议官、东南道都总管。邦昌家在庐州,子崧檄通守赵令僬几察之,且请捕诛其母子,以绝奸心。又言:“自围城以来,朝命隔绝,乞下诸路,凡有事宜,并取大元帅府裁决,伪檄毋辄行。宜顯被兵州县租,经理淮南、荆、断形势之地,毋为群盗所据。”会邦昌遣使迎王,子崧即贻王书日:“似闻谓以京师残破,不可复入,止欲即位军中,使困迁徙,臣窃惑焉。夫欲致中兴,当谨举措,宜先谒宗庙,觐母后,明正诛赏,降需四方。若京师果不可都,然后徐议所向。”遂传嬓京师,奏于隆祜太后日:“诸路先闻二圣北迁,易姓改国,恐有假讨逆之名,以窃据州那者。乞速下明诏,谕四方以迎立康王之意,庶几人心慰安,奸宄自消矣。”寻以所部兵会济州。康王即位,奏日:台谏为人主耳目近年用非其人率取旨言事请遵旧制听学士与中丞互举范祖禹先朝言事尽忠请录其子帝可其奏子崧与御营統制辛道宗有隙,道宗短子崧于帝。帝降子崧为单州团练副使,谪居南雄州。绍兴二年赦,复集英殿修撰,而子崧已卒于贬所。
解释/注释/译文
子崧字伯山,是燕懿王五世孙。考中崇宁五年进士。宣和年间,官至宗正少卿,授任徽猷阁直学士、知淮宁府。汴京失守,起兵勤王,因道路阻塞不得前进。听说张邦昌僭位,写书信给康王说:“应当派遣部队在黄河上邀击金兵,迎请两宫,向僭位叛逆问罪,如果打算渡过长江,恐怕耽误大计。”于是与知颍昌府何志同等联盟,传檄中外。不久听说金人退兵,子崧就带领部队到襄邑,派遣范埙、徐文中到济州,请康王进兵南京,并且说:“国家制度,没有亲王在外面的,皇上特意付给你元帅之权,这是天意。应当马上承制号令四方豪杰,则中原可以传檄而定。”康王命令子崧充任大元帅府参议官、东南道都总管。张邦昌的家在庐州,子崧传令通守赵令。。监察其家,并且请求捕杀张邦昌的母亲和儿子,以绝奸心。又说:“自从金兵围攻京城以来,朝廷命令隔绝,乞求下令诸路,凡有事宜,都由大元帅府裁决,伪檄不得乱行。宣抚使范讷阻挠政令营求私利,应当加罪。应当免去遭受兵火州县的租税,经理淮南、荆、浙形险势阻之地,不被群盗占据。”檄令阻止各地接受张邦昌伪令,寄书信责斥张邦昌说:“人臣应当见危受命,现在议论纷纷,说劫请皇上倾危国家之计实出于阁下,不然,金人为什么坚决拒绝孙傅的请求,而最终归政于阁下呢?敌人既然远走,应当迅速反正,如果稍有迟疑,则天下共诛逆犯,到那时虽然后悔也来不及啊!”又寄信给王时雍说“:诸公互相勾结灭亡别人的国家,而且还自以为佐命功臣,不知你们平日所学是什么?”正遇张邦昌派遣使者迎接康王,就告诉子崧,子崧立即写信给康王说:“听说因为京师残破,不可再入,只打算在军中即位,便于迁徙,我深感疑惑。如果打算致力中兴事业,应当举动严谨,应当先谒拜宗庙,朝见母后,明正赏罚,施恩四方。如果京城不可作为都城,然后慢慢计议到何方。”于是传檄京师,向隆。。太后奏说:“各地先听说二位圣上迁往北边,易姓改国,恐怕中间有人假借讨逆为名,窃据州县。乞求迅速下诏,向四方宣谕迎立康王的意向,才可以令人心安慰,奸宄自然消亡。”不久带领所属部队会兵济州。康王即位,子崧请求免除各地常平积欠钱,又说:“台谏官应当是皇帝的耳目,近年用人不当,大率取旨言事而已。请遵照旧制,听任学士、中丞互相举察。范祖禹、常安民、上官均在先朝任职言事尽忠,请录用他们的儿子。”皇帝都同意采纳他的建议。于是提出三处驻兵的建议:一处驻在澶渊,一处驻在河中、陕、华,一处驻在青州、郓州之间,声张军势。万一敌人骑兵南侵,则三路大军并进,可成大功。朝廷授任子崧为延康殿学士、知镇江府、两浙路兵马钤辖。子崧上章论奏王时雍、徐秉哲、吴千干、莫俦、范琼、胡思、王绍、王及之、颜博文、余大均等人逼太上皇北迁,逼取太子,玷辱六宫,捕杀宗室,窃取宫中禁物,京城人都认为他们是国贼。希望把他们诛杀弃市,作为臣子的训戒。当时滑州两次遭战火残破,子崧推荐傅亮可以任用。任命傅亮为滑州判官,黄潜善阻止此事,任命才没有发出。贼赵万侵犯镇江,子崧派遣将领在丹徒阻击赵万,调遣乡兵登城防备。不久,官军败归,乡兵惊骇溃散,子崧率领亲兵守卫焦山寺,贼众占据镇江。当初,昌陵恢复封地,司天监苗昌裔对人说:“太祖的后代应当重新统治天下。”子崧听见这个传闻,靖康末年起兵时,檄文言辞有所不逊。子崧与御营统制辛道宗有仇,道宗找到这篇檄文,上呈皇上。朝廷诏令御史前去查问此案,得知真情后,皇帝震怒,不想暴示他的罪错,以前些时候擅自弃城论罪,降为单州团练副使,谪居南雄州。绍兴二年(1132)赦免他的罪,复官任集英殿修撰,而子崧已经死在贬所。
张阐字大猷,永嘉人。幼小时努力学习,广泛涉猎经史,善于写文章。不到二十岁,由州学选送到京师。考中宣和六年进士第。升任秘书郎兼国史院检讨官。秦桧每次举荐台谏,一定先告知自己的意愿,曾经对张阐说:“你担任秘书郎多年,想要拿台中的官给你做怎么样?”张阐辞谢说:“丞相看得起我,能老死做秘书郎很幸运了!”秦桧沉默不语,终究罢免了张阐。绍兴二十五年冬天,皇帝亲自管理各项事务,起用张阐提举两浙路市舶,升任吏部员外郎。孝宗即位,张阐暂代工部侍郎兼侍讲。金主完颜亮死后,葛王完颜褒重又求和,再次商议派遣使节。张阐上言:“应当严格派遣使节的制度,端正相敌之国的礼节,他们如果不听从,就只有一战罢了。如果这样,那么中国的威势可以再度振作。”皇帝说:“使者互相往来通问是旧例,以前的约定不再遵守,我的意志已决定了。”这年冬天,皇上发出文书要求侍从、台谏分条陈述当时要务,张阐上奏十件事都切合事理。当时响应诏令的几十人,只有张阐和国子司业王十朋指明陈述时事,斥责权贵佞幸,没有什么回避隐瞒。第二天,召两人在内殿回答问话,皇帝大加称赞赏识,赐酒以及皇帝御书。当时献进太上皇帝、太上皇后的册宝,工部按旧例提升官秩,张阐辞谢了。有人说:“你升官一阶,就可以使恩泽延及子孙,为什么要推辞?”张阐笑着说:“宝册不是我的功劳,我能为子孙冒领无功劳的赏赐吗?”隆兴元年,正式拜为工部侍郎。张阐上奏:“臣去年冬天请求守御两淮,陛下说是从春初施行,夏秋季应当结束,现在是时候了。”适逢督府请求接受萧琦投降,皇帝问张阐,张阐请求接受他投降。不久报告官军收复灵壁县,张阐忧虑大将李显忠、邵宏渊孤军深入没有后援,上奏请求增添兵力作为后援。不久官军果然失利,众人议论都归罪于战争。张阐说:陛下出兵接受投降是对的。诸将违反指挥而且没有后援才失败,应当纠正前面的过失,怎能立刻挫折了锐气。”皇帝被他的话鼓舞,更多拿出宫中的器械盔甲交给各部队,写手诏慰劳张浚,部队声势重新振作。屡次称病请求退休,皇帝不忍他离去。张阐请求更加坚决,于是授任显谟阁直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入朝辞别,他指陈时事尤其恳切,皇帝的宠爱更加深重。回家住了一个多月去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