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棹孤舟 · 海淀拼音版/注音版
míng yuè zhào gū zhōu hǎi diàn。
明月棹孤舟 · 海淀。
nà lán xìng dé。
纳兰性德。
yī piàn tíng tíng kōng níng zhù。
一片亭亭空凝伫。
chèn xī fēng ní cháng piān wǔ。
趁西风霓裳偏舞。
bái niǎo jīng fēi,
白鸟惊飞,
gū pú yè luàn,
菰蒲叶乱,
duàn xù huàn shā rén yǔ。
断续浣纱人语。
dān bì bó cán qiū yè yǔ。
丹碧驳残秋夜雨。
fēng chuī qù cǎi líng yuè nǚ。
风吹去采菱越女。
lù lú shēng duàn,
辘轳声断,
hūn yā yù qǐ,
昏鸦欲起,
duō shǎo bó shān qíng xù。
多少博山情绪。
明月棹孤舟 · 海淀赏析
纳兰作为清宰相明珠之子,其家世也与皇亲紧密联系,二十二岁考中进士,皇帝钦赐为三等侍卫。后来纳兰成为御前侍卫伴随皇帝身边,参与战略侦察等国家大事,也经常与文武百官唱和应酬。纳兰为人文采风流、英姿飒爽,与朋友交往,信而真挚,备受时人称颂。
在这首词里,纳兰描述了观荷时所发的千愁万绪。“一片亭亭空凝伫”是说含苞待放的荷花在池水上独自开放,无人欣赏。“亭亭”典出陆游《老学庵学记》十:“卷荷出水面,亭亭植立。”本意是指含苞欲放的荷花在水上亭亭玉立姿态曼妙,这一句也为此意。一个“空”字奠定了这首词的基本格调。秦少游的《满庭芳》中曾说道:“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空”字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历史与现实的格格不入或者有“往事如烟不可回首”之味。这里自然也不例外,在下文中,纳兰果然流露出了对红颜易逝、往日难追的感慨。
“趁西风霓裳遍舞”还是在说荷花的美丽。一阵风吹过,如同美女翩翩起舞。霓裳即《霓裳羽衣舞》,据传唐玄宗作此曲,杨贵妃经常随着曲调翩跹起舞。霓裳羽衣曲经常被后人当做寄托爱情的曲调或者亡国之曲。但不论历史评价怎样,在人们的想象中霓裳羽衣曲总是优美无比的,于是后人面对满池荷花时总是将之比成翩翩起舞的女子,让人浮想联翩。本句中的“霓裳遍舞”一语出自卢炳那首《满江红》:“罨画池亭,对十万,盈盈粉面。依翠盖,临风一曲,霓裳舞遍。”
纳兰的词作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的尤其多。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从题目上看便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予其哲学的内涵。纳兰把属于自己的别业命名为“渌水亭”也便是因慕水之德而自比。
“白鸟惊飞,菰蒲叶乱,断续浣纱人语。”白色羽毛的鸟儿从菰蒲中飞起,留下满地的零乱,这时传来断断续续的声音,原来是浣纱人。浣纱女的意象往往令人想起西施,隔着历史长河,在某个地方,西施也曾似纳兰一般站在这满池荷花面前愁绪万千吧。可是如今早已“丹碧驳残秋夜雨”。
“丹碧驳残”在说绘画上的丹青色彩因为年代久远早已褪色。往日的幸福生活不可再得。这里似乎隐含着诗人对爱妻的怀念。纳兰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为妻,伉俪情深,不料婚后三年妻子亡故,痛苦之中他写下了不少令人不忍卒读的悼亡之作,为众人传唱至今。
“秋夜雨”往往给人一种飘零、孤寂的感觉,李清照在晚年经常写到如此景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因为丈夫的早逝,后来国家灭亡,自己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于是当她面对满地黄花憔悴损,回忆起与赵明诚的幸福生活时备觉孤独,凋零之感悠然而生。纳兰在这里用此意象也有相同的心境。他的身世足以令外人艳羡不已,但内心的孤寂有谁能明白,对爱人的怀念恰如易安对赵明诚的思念,对自由充满向往但又不得不整日被公务纠缠。天地之大能够明白了解他的又有几人?
“风吹去采菱越女。”古代越国多出美女,最著名的莫属西施。于是后人因此以越女泛指越地美女。风吹去了春天吹来了冬日,吹绿了树叶又吹落了绿色。风总是无情的,越地的采菱女子怎经得起时光这般如风拂过?她们姣好的容颜在风的一次次到来、离去中消逝,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沉淀。时光一去不复返呵,千百年来骚人墨客吟咏的话题总是与此相关。
“辘轳声断,昏鸦欲起,多少博山情绪?”轱辘是安在井上绞起汲水斗的器具。“博山”典出于乐府《杨叛儿》:“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乐府诗中暗指男女欢爱,这里则意为对单纯天真的爱情的追求。古往今来有很多相似的夜晚,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寒夜里,不知有多少人看穿了秋水、望断了双眼,纳兰只是这痴人之一。
经过了由荷花引起的忧愁、浣纱女带来的联想到最后一句反问读者“多少博山情绪”,蕴含着纳兰百转千回的思绪:对亡妻难以名状的思念、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忧郁以及在茫茫宇宙中的飘零之感,等等,这些情感纠缠在一起紧紧包围着他,然而却无人诉说,于是话到嘴边,只能问一句“辘轳声断,昏鸦欲起,多少博山情绪”,细细品来,恰与李煜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
暂无!
清代政治人物、著名词人、学者,叶赫纳兰氏(明末海西女真四部之王族姓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时期重臣纳兰明珠长子。
纳兰容若生于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曾祖父叶赫部贝勒金台石,曾姑祖母孟古哲哲(金台石妹、清太祖努尔哈赤妃),姑表祖父清太宗皇太极(孟古哲哲子)。母英亲王阿济格(多尔衮亲兄)之女爱新觉罗氏,父纳兰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纳兰容若十七岁进太学,十八岁中举,十九岁会试中试,因患寒疾,没有参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纳兰性德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