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戴名世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与余生书】

戴名世 - []

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土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

昔者宋之亡也,区区岛一隅,仅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西粤、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而其事惭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又困于饥寒,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

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论其事,则不胜幸甚。

【与余生书】翻译文

足下:前些时候和尚犁支说他自己是永历时的宦官,曾为足下讲述滇、黔时期的事情。我听说后,携带着笔墨到犁支那里询问,等我到那之后,犁支已经离去,因而让足下给我写信,将这件事情叙述一下。去年冬才收到,读了之后,稍稍知道了大概。我的家乡方学士撰有《滇黔纪闻》一书,我六七年前曾经见过,等到我买了一本,把犁支所说的拿来加以考证,以便弄清二者的同异之处。大体上,两人所说的各有洋有略,但也有大相径庭的地方。传闻之间,肯定有错误失实之处。然而,学士考据的颇为精确详实,而犁支所说又是耳闻目睹得来的,二者之间将何选择呢?

从前,宋朝灭亡时,区区岛一隅就同弹丸黑子,不时间就已灭亡了,而史书仍然能够详细地记载这件事。而现在像弘光称帝于南京,隆武称帝于闽越,永历称帝于两粤和滇黔,地方数千里,前后十七八年。按照《春秋》的义例,岂能不昭烈称帝于巴蜀,帝爵残喘于崖州,而致使事迹逐渐湮没无闻。近一段时间,文字的禁忌才开始变得宽松一些,但下需要避讳的东西仍有成千上万,有的人在菰芦山泽之间,有的人悄悄地记述了这些事情的大概经过,所谓把十分之一的历史保存于千百年之后。但这些史书并没有流传于世,又没有热心的人为之编辑搜集,流行不时间,就已经荡为清,化为冷灰。至于那些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都相继去,这就使得文献无法保存,凋残零落,致使一代兴亡成败,与那些忠臣报国和乱臣误国之事,以及流离失所四处奔波之详情,无法向后人展示,岂不可叹!

有明一代,三百年没有历史。金匮石室所保存的史册,恐怕早晚要散落逸失。而社会上流行出版的那些史书,残缺不全,毁誉失真。嗟乎!世上没有子、孟坚,不可以轻率写史。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且又为饥寒交迫所困扰,每都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史一事终将废弃。这样,明代强盛时期的史书尚且写不出来,更何况那些夜郎、筇、笮、昆明、洱等地的奔窜流亡一类的小小的轶闻逸事呢。前些翰林院向各州郡收购遗书,史书逐渐汇集起来。但从神宗晚年开始,凡是涉及边疆的,民间都隐没起来不往上交。而除了史官所指名要购买的史书之外,更多的倒是那些潜德幽光,稗官碑试等内容为史馆所没有记载的,而这些都不能呈上,这样,要想写成一代全史,实在是困难啊!

我一直有这个志向,对明史有很深的感情,所以喜欢询问当时的事情。只是自身与士大夫接触的太少,士大夫又没有写史这个念头。再加上我足迹未尝远涉四方,故而见闻颇少。然而,这个志向却一直保存着。足下果知道犁支所在那里,能把他找来,和我当讨论这些事情,那我将不胜欢喜。

网友完善【与余生书】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与余生书】拼音版/注音版

yǔ yú shēng shū。

与余生书。

dài míng shì。

戴名世。

yú shēng zú xià。

余生足下。

qián rì fú tú lí zhī zì yán yǒng lì zhōng huàn zhě,

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中宦者,

wèi zú xià dào diān qián jiān shì。

为足下道滇黔间事。

yú wén zhī,

余闻之,

zài bǐ wǎng wèn yān。

载笔往问焉。

yú zhì ér lí zhī yǐ qù,

余至而犁支已去,

yīn jiào zú xià wèi wǒ shū qí yǔ lái,

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

qù nián dōng nǎi dé dú zhī,

去年冬乃得读之,

shāo shāo shí qí dà lüè。

稍稍识其大略。

ér wú xiāng fāng xué shì yǒu diān qián jì wén yī biān,

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

yú liù qī nián qián cháng jiàn zhī。

余六七年前尝见之。

jí shì ér yú gòu de shì shū,

及是而余购得是书,

qǔ lí zhī suǒ yán kǎo zhī,

取犁支所言考之,

yǐ zhèng qí tóng yì。

以证其同异。

gài liǎng rén zhī yán gè yǒu xiáng yǒu lüè,

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

ér yì bù wú dà xiāng xuán shū zhě,

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

chuán wén zhī jiān,

传闻之间,

bì yǒu é yān。

必有讹焉。

rán ér xué tǔ kǎo jù pō wéi què hé,

然而学土考据颇为确核,

ér lí zhī yòu dé yú ěr mù zhī suǒ dǔ jì,

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

èr zhě jiāng hé qǔ xìn zāi xī zhě sòng zhī wáng yě,

二者将何取信哉? 昔者宋之亡也,

qū qū hǎi dǎo yī yú,

区区海岛一隅,

jǐn rú dàn wán hēi zǐ,

仅如弹丸黑子,

bù yú shí ér yòu yǐ miè wáng,

不逾时而又已灭亡,

ér shǐ yóu dé yǐ bèi shū qí shì。

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

jīn yǐ hóng guāng zhī dì nán jīng,

今以弘光之帝南京,

lóng wǔ zhī dì mǐn yuè,

隆武之帝闽越,

yǒng lì zhī dì xī yuè dì diān qián,

永历之帝西粤、帝滇黔,

dì fāng shù qiān lǐ,

地方数千里,

shǒu wěi shí qī bā nián,

首尾十七八年,

kuí yǐ chūn qiū zhī yì,

揆以《春秋》之义,

qǐ jù bù rú zhāo liè zhī zài shǔ,

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

dì bǐng zhī zài yá zhōu ér qí shì cán yǐ miè méi。

帝昺之在崖州?而其事惭以灭没。

jìn rì fāng kuān wén zì zhī jìn,

近日方宽文字之禁,

ér tiān xià suǒ yǐ bì jì huì zhě wàn duān,

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

qí huò gū lú zé zhī jiān,

其或菰芦泽之间,

yǒu jǐn jǐn zhì qí gěng gài,

有廑廑志其梗概,

suǒ wèi cún shén yī yú qiān bǎi,

所谓存什一于千百,

ér qí shū wèi chū,

而其书未出,

yòu wú hào shì zhě wèi zhī duō shí liú chuán,

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

bù jiǔ ér yǐ dàng wèi qīng fēng,

不久而已荡为清风,

huà wéi lěng huī。

化为冷灰。

zhì yú lǎo jiàng tuì zú gù jiā jiù chén yí mín fù lǎo,

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

xiāng jì sī jǐn,

相继澌尽,

ér wén xiàn wú zhēng,

而文献无征,

diāo cán líng luò,

凋残零落,

shǐ yī shí chéng bài dé shī yǔ fū gū zhōng xiào sǐ luàn zéi wù guó liú lí bō qiān zhī qíng zhuàng,

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

wú yǐ shì yú hòu shì,

无以示于后世,

qǐ bù kě tàn yě zāi zhōng míng zhī mò sān bǎi nián wú shǐ,

岂不可叹也哉! 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

jīn kuì shí shì zhī cáng,

金匮石室之藏,

kǒng zhōng lún sàn fàng shī,

恐终沦散放失,

ér shì suǒ liú bù zhū shū,

而世所流布诸书,

quē lüè bù xiáng,

缺略不祥,

huǐ yù shī shí。

毁誉失实。

jiē hū shì wú zǐ cháng mèng jiān,

嗟乎!世无子长、孟坚,

bù kě liáo qiě mìng bǐ。

不可聊且命笔。

bǐ rén wú zhuàng,

鄙人无状,

qiè yǒu zhì yān,

窃有志焉,

ér shū jí wú cóng guǎng gòu,

而书籍无从广购,

yòu kùn yú jī hán,

又困于饥寒,

yī shí rì bù xiá jǐ,

衣食日不暇给,

jù cǐ shì zhōng yǐ fèi qì。

惧此事终已废弃。

shì zé yǒu míng quán shèng zhī shū qiě bù dé jiàn qí chéng,

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

ér yòu hé kuàng yú yè láng qióng zé kūn míng ěr hǎi bēn zǒu liú wáng qū qū zhī yì shì hū qián rì hàn lín yuàn gòu yí shū yú gè zhōu jùn,

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

shū shāo shāo jí,

书稍稍集,

dàn zì shén zōng wǎn jié shì shè biān jiāng zhě,

但自神宗晚节事涉边疆者,

mín jiān tài qù bù yǐ shàng ér shǐ guān suǒ zhǐ míng yǐ gòu zhě,

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

qí wài pō gèng yǒu qián dé yōu guāng,

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

bài guān bēi zhì jì zài chū yú shǐ guǎn zhī suǒ bù jí zhī zhě,

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

jiē bù dé yǐ shàng,

皆不得以上,

zé yì wú yǐ chéng yī dài zhī quán shǐ。

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

shén yǐ qí nán yě yú yuán xī zhī zhì yú míng shǐ,

甚矣其难也! 余员昔之志于明史,

yǒu shēn tòng yān zhé hǎo wèn dāng shì shì。

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

ér shēn suǒ yǔ shì dài fū jiē shén shǎo,

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

shì dài fū yì wú yǒu yǐ cǐ wéi niàn zhě,

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

yòu zú jī wèi cháng zhì sì fāng,

又足迹未尝至四方,

yǐ gù jiàn wén pō guǎ,

以故见闻颇寡,

rán ér cǐ zhì wèi cháng bù shí shí cún yě。

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

zú xià zhī lí zhī suǒ zài,

足下知犁支所在,

néng zhào zhī lái yǔ yú miàn lùn qí shì,

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

zé bù shèng xìng shèn。

则不胜幸甚。

【与余生书】注释

:余湛,字石民,安徽舒城人,戴名世的学。《南山集》案起,余湛牵连下狱,不久病狱中。

浮图:亦作浮屠,皆佛教创始音“佛陀”的异译名,古人常以此称和尚,有时亦称佛塔为浮屠。“浮图犁支”即名叫犁支的和尚。永历:南明唐王隆武政权覆亡后,桂王朱由榔于顺治三年(1646年)在广东肇庆即位,改元永历,后迁往广西桂林、南宁、贵州安隆(今安龙)、云南昆明等地。永历政权先后坚持十三年之久,最后永历帝于康熙元年(1662年)被吴三桂杀害。宦者:宦官。

方学士:方孝标,桐城人,以科举得官至学士。后因科场案受株连,发配云南。吴三桂叛清,方孝标投吴三桂得官,吴三桂败后,他因先期投降,得免,著《滇黔纪闻》,多记明末清初特别是永历时期(1647—1683)史事。《南山集》案发,方孝标已,仍被掘墓挫尸。

讹(é):错误。

确核:翔实正确。

岛:即崖山,在广东省新会县南口。1277年宋亡,次年陆秀夫等拥立帝昺(bǐng)在崖山坚持抗元。1279年,元军陷崖山,陆秀夫负帝昺投

揆(kuí):揆度,衡量。《春秋》之义:戴名世理解的《春秋》之义,是在于“复仇”。据此,他认为南明的恢复事业是完全正义的,历史应该加以记载。

遽(jù):副词,有“遂”、“还”等意,多用于疑问句中。昭烈:指刘备。三国时刘备据巴蜀、汉中等地,建立蜀国,后谥为昭烈皇帝。

崖州:崖州在南岛,此处当为崖山。以上数句意谓:刘备意在恢复汉室,帝昺意在恢复宋室,历史都有详备记载,而南明政权意在恢复明室,坚持抗清十七八年,难道还不刘备、帝昺,不能在历史上有所记载吗?

菰芦山泽:犹言草莽山泽,泛指民间。菰(gū):一种植物,即茭白。

廑(jīn):与“仅”通。

掇始:搜集。

荡:毁坏。

退卒:退伍兵卒。

澌(sī):尽。

孤忠:坚持忠直的节操,不求别人的理解。

播迁:流亡。

终明之末:自明初到明末。明朝建于1368年,灭于1644年,近三百年。《明史》刊行于乾隆四年(1739年),戴名世在世时还没有明史。

金匮石室,指藏书之室。汉代以金柜石室收藏国家史料、文献档案等,后来即用以泛指国家收藏图书档案的地方。

沦:丧失。放:丢弃。

:《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孟坚:《汉书》作者班固,字孟坚。该句意谓世上没有司马迁、班固那样的大史学家。

聊且:姑且,勉强。

鄙人:戴名世自称。无状:没有成就。

有明全盛之书:指关于明亡之前的文书。“有明”即明代,“有”字无意。

夜郎:古国名,包括贵州西部北部、云南南部、四川南部地区。筇笮(qióngzuó):即旧邛州(今四川邛崃、大邑、蒲江等地区)和笮州(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地区。以上俱为永历政权坚持过抗清斗争的地区。

翰林院:旧官署名。明清翰林院主管秘书、编修等事。

稍稍:逐渐。

神宗: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573~1620年)。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即帝位于关外,国号金,明清之间的战争此后愈演愈烈。

潜德幽光:指山林隐逸之士等所记述的明代史事。韩愈认为作史应该“诛奸谀于既,发潜德之幽光。”(《答孟尚书书》)潜德,不为人所知的美德;幽光:世人所不能见的光辉。

网友完善【与余生书】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与余生书】评析

《与余书》是清代文学家戴名世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第一段写作书目的,以自己无缘见僧人犁支说起;第二段阐叙编写南明史的意义;第三段写搜集南明史料的种种艰难及自己的抱负;最后一段重申自己的志愿与决心。这篇散文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首尾合,显得极有法度。

网友完善【与余生书】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与余生书】赏析

戴名世是位史学家,他很得了司马迁《史记》笔法中那种神气逸韵的影响,他的文章结构既严谨,而行文又富于变化,莫窥行止,意蕴深远,即使在书信中也一样。

这篇散文开篇先交代作书目的,是要余约僧人犁支来核实桂王政权的一些史料,却以自己无缘相见说起。犁支原是永历帝时的宦官,曾与人言及在桂王身边时的一些见闻,作者立即载笔以往,却未得见,只请余记录下这些回忆并寄给自己,以之与多方访求才购得的《滇黔纪闻》一书对照比较,发现有不少出入,于是才写了这封信。文字虽不多,却将有关过程写得层次迭转而又清晰画。

文章的第二段,阐叙编写南明史的意义。戴名世所处的年代,是清王朝已经大致稳固了它的统治,而同时又依旧严酷镇压汉族人民反清活动的时期,是否承认南明历史,实质上是否承认清政权的合法性与正统性问题。作者认为南明政权的历史意义并不低于蜀汉和崖州的南宋政权。但由于严酷的文字禁锢,除山野遗民中可能会留下一些极简略的记载外,载于文字的史料实在太少,且又散于遗民隐士中极难寻得,何况这有限的载记还未能刊刻成书,乏于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化为冷灰”。随着坚持抗清的遗民旧臣相继而亡,南明政权的史实也必将很快湮没无闻,“岂不可叹也哉!”

文章第三段接上写搜集南明史料的种种艰难及自己的抱负。他公然称明祚为三百年,感叹“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已有的一些记载明史的书又“缺略不详,毁誉失实”。有感于世无司马迁、班固那样的史学家,于是慨然以修明史为己任。但自己一又穷困潦倒,根本无力来搜集史料。再者,明亡之前的史书都未修成,就更不用说记载南明历史的史书了。翰林院虽曾广购旧书,但虑及自身安危,不但地方官汰去涉及明清之际史实的著作,老百姓也不敢交出。这种情况下,要修一部完整的明史,实在是难乎其难了。文章至此,自然地便折回到作书的主旨上来,所以第四部分重申自己志愿与决心,强调自己游历少、闻见寡、交游不广,于修史极为不利,因而希望余能召犁支来“议其事”,情辞恳切,委婉动人。又回护照应了前文,包裹得十分严密。

文章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愈入愈深。而又首尾合,显得极有法度。这些特点也影响及于语言表达,第一段叙两份史料的异同,笫二段叙修明史的意义,第三段叙临的种种困难,都层次迭转、条理清晰又简洁明了、气韵动,极富节奏感。更加善用曲笔,“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但自神宗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等等,都用貌似乎和之语,极深刻地揭露了清王朝文字狱的酷烈。

网友完善【与余生书】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与余生书】辑评

《铁道兵》报总编室主任田望《新闻采编录》:“《与余书》是一封书信,同时又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文中时而慷慨陈词,时而忧愁幽思。叙事环环相扣,说理层层深入,言之有物,率其自然,不事雕琢,古朴简练;持论公允,思想恣肆,感情充沛,文气磅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网友完善【与余生书】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戴名世 - []

清安徽桐城人,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又号忧庵。身后人称宋潜虚先(戴氏出自先秦宋国)。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授编修。自少时即留心明史,遍访遗书,网罗故老传闻,得方孝标《滇黔纪闻》,采其内容入己作。左都御史赵申乔劾奏所撰《南山集》用永历年号,遂得罪下狱,被杀,家属充发黑龙江。今存《潜虚先文集》。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与余生书|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戴名世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