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司马迁

史记 · 八书 · 历书

司马迁 - []

昔自在古,历建正作于孟春。于时冰泮发蛰,百草奋兴,秭鳺先滜。物乃岁具,于东,次顺四时,卒于冬分。时鸡三号,卒明。抚十二节,卒于丑。日成,故明也。明者孟也,幽者幼也,幽明者雌雄也。雌雄代兴,而顺至正之统也。日归于西,起明于东;归于东,起明于西。正不率,又不由人,则凡事易坏而难成矣。

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元,顺承厥意。

太史公曰: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于是有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民以物享,灾祸不,所求不匮。

少昚氏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祸菑荐至,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其后三苗服九黎之德,故二官咸废所职,而闰馀乖次,孟陬殄灭,摄提无纪,历数失序。尧复遂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而立羲和之官。明时正度,则阴阳调,雨节,茂气至,民无夭疫。年耆禅舜,申戒文祖,云“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由是观之,王者所重也。

夏正以正,殷正以十二,周正以十一。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下有道,则不失纪序;无道,则正朔不行于诸侯。

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是以其禨祥废而不统。周襄王二十六年闰三,而春秋非之。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邪于终。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举正于中,民则不惑;归邪于终,事则不悖。

其后战国并争,在于彊国禽敌,救急解纷而已,岂遑念斯哉!是时独有邹衍,明于五德之传,而散消息之分,以显诸侯。而亦因秦灭六国,兵戎极烦,又升至尊之日浅,未暇遑也。而亦颇推五胜,而自以为获德之瑞,更名河曰“德”,而正以十,色上黑。然历度闰馀,未能睹其真也。

汉兴,高祖曰“北畤待我而起”,亦自以为获德之瑞。虽明习历及张苍等,咸以为然。是时下初定,方纲纪大基,高后女主,皆未遑,故袭秦正朔服色。

至孝文时,鲁人公孙臣以终始五德上书,言“汉得土德,宜更元,改正朔,易服色。当有瑞,瑞黄龙见”。事下丞相张苍,张苍亦学律历,以为非是,罢之。其后黄龙见成纪,张苍自黜,所欲论著不成。而新垣平以望气见,颇言正历服色事,贵幸,后作乱,故孝文帝废不复问。

至今上即位,招致方士唐都,分其部;而巴落下闳运算转历,然后日辰之度与夏正同。乃改元,更官号,封泰山。因诏御史曰:“乃者,有司言星度之未定也,广延宣问,以理星度,未能詹也。盖闻昔者黄帝合而不,名察度验,定清浊,起五部,建气物分数。然盖尚矣。书缺乐弛,朕甚闵焉。朕唯未能循明也,绩日分,率应德之胜。今日顺夏至,黄钟为宫,林钟为徵,太蔟为商,南吕为羽,姑洗为角。自是以后,气复正,羽声复清,名复正变,以至子日当冬至,则阴阳离合之道行焉。十一甲子朔旦冬至已詹,其更以七年为太初元年。年名‘焉逢摄提格’,名‘毕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

◎历术甲子篇

太初元年,岁名“焉逢摄提格”,名“毕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

正北

十二无大馀,无小馀;无大馀,无小馀;

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

十二

大馀五十四,小馀三百四十八;大馀五,小馀八;

端蒙单阏二年。

闰十三

大馀四十八,小馀六百九十六;大馀十,小馀十六;

游兆执徐三年。

十二

大馀十二,小馀六百三;大馀十五,小馀二十四;

彊梧大荒落四年。

十二

大馀七,小馀十一;大馀二十一,无小馀;

徒维敦牂汉元年。

闰十三

大馀一,小馀三百五十九;大馀二十六,小馀八;

祝犁协洽二年。

十二

大馀二十五,小馀二百六十六;大馀三十一,小馀十六;

商横涒滩三年。

十二

大馀十九,小馀六百一十四;大馀三十六,小馀二十四;

昭阳作鄂四年。

闰十三

大馀十四,小馀二十二;大馀四十二,无小馀;横艾淹茂太始元年。

十二

大馀三十七,小馀八百六十九;大馀四十七,小馀八;

尚章大渊献二年。

闰十三

大馀三十二,小馀二百七十七;大馀五十二,小馀一十六;

焉逢困敦三年。

十二

大馀五十六,小馀一百八十四;大馀五十七,小馀二十四;

端蒙赤奋若四年。

十二

大馀五十,小馀五百三十二;大馀三,无小馀;

游兆摄提格征和元年。

闰十三

大馀四十四,小馀八百八十;大馀八,小馀八;

彊梧单阏二年。

十二

大馀八,小馀七百八十七;大馀十三,小馀十六;

徒维执徐三年。

十二

大馀三,小馀一百九十五;大馀十八,小馀二十四;

祝犁大芒落四年。

闰十三

大馀五十七,小馀五百四十三;大馀二十四,无小馀;

商横敦牂后元元年。

十二

大馀二十一,小馀四百五十;大馀二十九,小馀八;

昭阳汁洽二年。

闰十三

大馀十五,小馀七百九十八;大馀三十四,小馀十六;

横艾涒滩始元元年。

正西十二

大馀三十九,小馀七百五;大馀三十九,小馀二十四;

尚章作噩二年。

十二

大馀三十四,小馀一百一十三;大馀四十五,无小馀;

焉逢淹茂三年。

闰十三

大馀二十八,小馀四百六十一;大馀五十,小馀八;

端蒙大渊献四年。

十二

大馀五十二,小馀三百六十八;大馀五十五,小馀十六;

游兆困敦五年。

十二

大馀四十六,小馀七百一十六;无大馀,小馀二十四;

彊梧赤奋若六年。

闰十三

大馀四十一,小馀一百二十四;大馀六,无小馀;

徒维摄提格元凤元年。

十二

大馀五,小馀三十一;大馀十一,小馀八;

祝犁单阏二年。

十二

大馀五十九,小馀三百七十九;大馀十六,小馀十六;

商横执徐三年。

闰十三

大馀五十三,小馀七百二十七;大馀二十一,小馀二十四;

昭阳大荒落四年。

十二

大馀十七,小馀六百三十四;大馀二十七,无小馀;

横艾敦牂五年。

闰十三

大馀十二,小馀四十二;大馀三十二,小馀八;

尚章汁洽六年。

十二

大馀三十五,小馀八百八十九;大馀三十七,小馀十六;

焉逢涒滩元平元年

十二

大馀三十,小馀二百九十七;大馀四十二,小馀二十四;

端蒙作噩本始元年。

闰十三

大馀二十四,小馀六百四十五;大馀四十八,无小馀;

游兆阉茂二年。

十二

大馀四十八,小馀五百五十二;大馀五十三,小馀八;

彊梧大渊献三年。

十二

大馀四十二,小馀九百;大馀五十八,小馀十六;徒维困敦四年。

闰十三

大馀三十七,小馀三百八;大馀三,小馀二十四;

祝犁赤奋若地节元年。

十二

大馀一,小馀二百一十五;大馀九,无小馀;

商横摄提格二年。

闰十三

大馀五十五,小馀五百六十三;大馀十四,小馀八;

昭阳单阏三年。

正南十二

大馀十九,小馀四百七十;大馀十九,小馀十六;

横艾执徐四年。

十二

大馀十三,小馀八百一十八;大馀二十四,小馀二十四;

尚章大荒落元康元年。

闰十三

大馀八,小馀二百二十六;大馀三十,无小馀;

焉逢敦牂二年。

十二

大馀三十二,小馀一百三十三;大馀三十五,小馀八;

端蒙协洽三年。

十二

大馀二十六,小馀四百八十一;大馀四十,小馀十六;

游兆涒滩四年。

闰十三

大馀二十,小馀八百二十九;大馀四十五,小馀二十四;

彊梧作噩神雀元年。

十二

大馀四十四,小馀七百三十六;大馀五十一,无小馀;

徒维淹茂二年。

十二

大馀三十九,小馀一百四十四;大馀五十六,小馀八;

祝犁大渊献三年。

闰十三

大馀三十三,小馀四百九十二;大馀一,小馀十六;

商横困敦四年。

十二

大馀五十七,小馀三百九十九;大馀六,小馀二十四;

昭阳赤奋若五凤元年。

闰十三

大馀五十一,小馀七百四十七;大馀十二,无小馀;

横艾摄提格二年。

十二

大馀十五,小馀六百五十四;大馀十七,小馀八;

尚章单阏三年。

十二

大馀十,小馀六十二;大馀二十二,小馀十六;

焉逢执徐四年。

闰十三

大馀四,小馀四百一十;大馀二十七,小馀二十四;

端蒙大荒落甘露元年。

十二

大馀二十八,小馀三百一十七;大馀三十三,无小馀;

游兆敦牂二年。

十二

大馀二十二,小馀六百六十五;大馀三十八,小馀八;

彊梧协洽三年。

闰十三

大馀十七,小馀七十三;大馀四十三,小馀十六;

徒维涒滩四年。

十二

大馀四十,小馀九百二十;大馀四十八,小馀二十四;

祝犁作噩黄龙元年。

闰十三

大馀三十五,小馀三百二十八;大馀五十四,无小馀;

商横淹茂初元元年。

正东十二

大馀五十九,小馀二百三十五;大馀五十九,小馀八;

昭阳大渊献二年。

十二

大馀五十三,小馀五百八十三;大馀四,小馀十六;

横艾困敦三年。

闰十三

大馀四十七,小馀九百三十一;大馀九,小馀二十四;

尚章赤奋若四年。

十二

大馀十一,小馀八百三十八;大馀十五,无小馀;

焉逢摄提格五年。

十二

大馀六,小馀二百四十六;大馀二十,小馀八;

端蒙单阏永光元年。

闰十三

无大馀,小馀五百九十四;大馀二十五,小馀十六;

游兆执徐二年。

十二

大馀二十四,小馀五百一;大馀三十,小馀二十四;

彊梧大荒落三年。

十二

大馀十八,小馀八百四十九;大馀三十六,无小馀;

徒维敦牂四年。

闰十三

大馀十三,小馀二百五十七;大馀四十一,小馀八;

祝犁协洽五年。

十二

大馀三十七,小馀一百六十四;大馀四十六,小馀十六;

商横涒滩建昭元年。

闰十三

大馀三十一,小馀五百一十二;大馀五十一,小馀二十四;

昭阳作噩二年。

十二

大馀五十五,小馀四百一十九;大馀五十七,无小馀;

横艾阉茂三年。

十二

大馀四十九,小馀七百六十七;大馀二,小馀八;

尚章大渊献四年。

闰十三

大馀四十四,小馀一百七十五;大馀七,小馀十六;

焉逢困敦五年。

十二

大馀八,小馀八十二;大馀十二,小馀二十四;

端蒙赤奋若竟宁元年。

十二

大馀二,小馀四百三十;大馀十八,无小馀;

游兆摄提格建始元年。

闰十三

大馀五十六,小馀七百七十八;大馀二十三,小馀八;

彊梧单阏二年。

十二

大馀二十,小馀六百八十五;大馀二十八,小馀十六;

徒维执徐三年。

闰十三

大馀十五,小馀九十三;大馀三十三,小馀二十四;

祝犁大荒落四年。

右历书:大馀者,日也。小馀者,也。端蒙者,年名也。支:丑名赤奋若,寅名摄提格。干:丙名游兆。正北,冬至加子时;正西,加酉时;正南,加午时;正东,加卯时。

历数之兴,其来尚矣。重黎是司,容成斯纪。推步象,消息母子。五胜轮环,三正互起。孟陬贞岁,畴人顺轨。敬授之方,履端为美。

史记 · 八书 · 历书翻译文

上古时候,历法以孟春作为正。这时候冰开始消溶,蛰虫苏醒过来,百草萌新芽,杜鹃鸟在原野中啼鸣。万物都了一岁:它们从东春时降,顺次经历夏秋四季,最后到了冬尽春分的时候。雄鸡三唱,色黎明。以往经过了十二个的节气,直到丑即腊结束,日运行都已成周。日、组成一个“明”字,所以才有了正的这第一个黎明。明就是孟的意思,幽就是幼,幽明就是指雌雄。雌雄交替出现,而又与以孟春为正的历法相符合。太阳从西边落下,自东方升起;而新先在西方露明,从东方隐于地下。真正是既不由,也不由人,世间事也大都是这样,所以凡事都易于破坏,难以促成了。

帝王受命而改朝换代,对于开始必十分慎重,所以要更改历法,改变服装崇尚的颜色,推本体运行的起始时刻,以顺承的意旨。

太史公说:神农以前年代太远,就不必论了。黄帝时考察星度,制定历法,建立了五行序列,确立起阴阳的规律,纠正了闰余分数值的大小,于是有了分管地神祗和其他物类的官员,称为五官。各自掌管自己的一套,不相杂乱。所以百姓能够有所信赖,神能有灵明。民神各有所职,互相敬重,不相冒犯,所以神给百姓降下年景,百姓以丰洁的礼品飨祭神,以致灾祸不,养所需,永不匮乏。

少暤氏衰落以后,诸侯九黎作乱,民神不分,群类混淆,灾祸接连发,沴气犹不能尽。颛顼即位后,就任命南正重负责事,所有的神祗都属他管理;任命火正黎负责地事,管理民事,使恢复以前的样子,不得相互侵扰渎乱。

后来诸侯三苗随九黎一起作乱,所以重、黎二官都不修所职,润余的排列失了次序,正的设置也与正岁不合,摄提所指失了规律,历法与运的次第不符。尧时重新任命重黎二氏的后人,不忘旧功,使他们恢复了原来的职务,还设立了羲和的官职。时刻明,度数正,就阴阳调和,雨有节,有了兴旺景象,百姓没有夭殇疾疫。尧年老以后禅位给舜,在文祖庙中告诚舜说“为造历的重任在尔一身”。舜也用同样的话告诫禹。由此看来,造历法是帝王很为重视的事。

夏朝以正为历正,殷朝以十二为历正,周朝以十一为历正。大凡三王的历正同循环,周而复始。下治理得,就不会乱了次第;治理不,连诸侯也不会执行王者的历法。

幽王、厉王以后,周朝衰微,列国大夫执国政,史官不记时日,为者不行告朔礼,所以历算世家的子弟纷纷出走。有的分散在中原诸国,有的流入夷狄,所以祝祷祭祀的制度荒废而不能统一。周襄王二十六年有闰三,《春秋》书中非难它置闰不当。先王制定历法的规则是,先定历元和年、、日等开始的时刻,再由中气纠正十二的位置,有日余分则归于年末。开始的时刻既定,接续下来的四时等也无错误;以中气纠正位,百姓才不致迷惑;余分归入年末,诸事才不悖乱。

此后是战国纷争的时期,各国的目的都只在于强国胜敌,挽救危机,解决纠纷而已,那有机会顾及编制历法的事!那时候只有邹衍懂得五德终始相传,而且散布阴阳消的分限等理论,因此而显名于诸侯。同时也由于秦灭六国,战争频繁,后来虽然做了皇帝,时日太,也顾不上历法的事。但是秦时颇为注重推求五行胜克,自以为是得了五行中德的祥瑞,把河改名为“德”,岁正取为十,五色中崇尚黑色。然而历法星度闰余分等,未能做到更为准确一些。

汉朝兴起后,高祖说“北畤祀黑帝的事待我开始办起”,也是自认为得了德的祥瑞。纵然是一些明习历法的人以及丞相张苍等,也都以为此。当时下刚刚平定,正着力在大的方建纲设纪,此后高后以女子主政,都顾不及此,所以沿袭了秦朝的历法和服色。

到孝文帝时,鲁人公孙臣以五德终始的理论上书,说“汉朝所得是土德,应该改变历元,更改历法,变易衣服崇尚的颜色。这样就会降下祥瑞,有黄龙出现”。文帝将此事交给张苍处理,张苍也是习学律历的人,认为他说得不对,把事情搁了起来。此后果然有黄龙出现于成纪地区,张苍引咎降职,他打算做的制定汉历的有关论述也就不了了之。又有新垣平以善于望云气的伎艺得见子,也对子说了些改正历法和服色的事,很得子信任,后来竟然作乱,所以汉文帝再也不谈改历的事。

直到今皇帝即位,招致方士唐都,测量周各部的星宿度数;而由巴郡的落下闳运算制历,然后日辰星度得与夏历相同。于是改定年号,更改官名,封祭泰山。因而下诏书对御史说道:“过去,主管官员说星度没有测定,于是朕广泛征求、询问臣下意见,该怎样测定星度,未能得到意的答复。听说古时黄帝圣德与神灵相合,固得不,乘龙仙去。他曾经察星名,验度数,判定五音清浊高低,确立起四时与五行的关系,建立了节气的日分余数。然而年代太远了。今典籍缺少,礼乐废弛,朕深觉遗憾。只是朕又无力把它们补修完备。今造历者运算日分,全都与能克制德的土德相合,今已临近夏至,以黄钟为宫声,林钟为徵声,太蔟为商声,南吕为羽声,姑洗为角声。从此之后,节气重新得正,羽声重新成为最清音,律名等复又得到纠正,以子日作为冬至日,此后的阴阳离自合可循道而行了。已经算得十一甲子日夜半时为朔冬至,更定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年名是‘焉逢摄提格’,名是‘毕聚’,日名已算得为甲子,又算得朔夜半时为冬至。”

历术甲子篇

太初元年,岁名是“焉逢摄提格”,名是“毕聚”,十一朔旦日名得甲子,夜半时为冬至节。

冬至在子时,方位为正北。

全年为十二个

朔无大余,无小余;

冬至无大余,无小余;

焉逢摄提格,即太初元年。

全年为十二个

朔大余为五十四日,小余为三百四十八分;

冬至大余为五日,小余为八分;

端蒙单阏,即太初二年。

有闰,全年为十三个

朔大余四十八日,小余六百九十六分;

冬至大余十日,小余十六分;

游兆执徐,即太初三年。

全年为十二个

朔大余十二日,小余六百零三分;

冬至大余十五日,小余二十四分;

强梧大荒落,即太初四年。

全年为十二个

朔大余七日,小余十一分;

冬至大余二十一日,无小余;

徒维敦牂,即汉元年。

有闰,全年为十三个

朔大余一日,小余三百五十九分;

冬至大余二十六日,小余八分;

祝犁协洽,即汉二年。

全年为十二个

朔大余二十五日,小余二百六十六分;

冬至大余三十一日,小余十六分;

商横涒滩,即汉三年。

全年为十二个

朔大余十九日,小余六百一十四分;

冬至大余三十六日,小余二十四分;

昭阳作鄂,即汉四年。

有闰,全年为十三个

朔大余十四日,小余二十二分;

冬至大余四十二日,无小余;

横艾淹茂,即太始元年。

全年为十二个

朔大余三十七日,小余八百六十九分;

冬至大余四十七日,小余八分;

尚章大渊献,即太始二年。

有闰,全年为十三个

朔大余三十二日,小余二百七十七分;

冬至大余五十二日,小余十六分;

焉逢困敦,即太始三年。

全年为十二个

朔大余五十六日,小余一百八十四分;

冬至大余五十七日,小余二十四分;

端蒙赤奋若,即太始四年。

全年为十二个

朔大余五十日,小余五百三十二分;

冬至大余三日,无小余;

游兆摄提格,即征和元年。

有闰,全年为十三个

朔大余四十四日,小余八百八十分;

冬至大余八日,小余八分;

强梧单阏,即征和二年。

全年为十二个

朔大余八日,小余七百八十七分;

冬至大余十三日,小余十六分;

徒维执徐,即征和三年。

全年为十二个

朔大余三日,小余一百九十五分;

冬至大余十八,小余二十四分;

祝犁大芒落,即征和四年。

有闰,全年为十三个

朔大余五十七日,小余五百四十三分;

冬至大余二十四日,无小余;

商横敦牂,即后元元年。

全年为十二个

朔大余二十一日,小余四百五十分;

冬至大余二十九日,小余八分;

昭阳汁洽,即后元二年。

有闰,全年为十三个

朔大余十五日,小余七百九十八分;

冬至大余三十四日,小余十六分;

横艾涒滩,即始元元年。

冬至在酉时,方位正西;

全年为十二个

朔大余三十九日,小余七百零五分;

冬至大余三十九日,小余二十四分;

尚章作噩,即始元二年。

全年为十二个

朔大余三十四日,小余一百一十三分;

冬至大余四十五日,无小余;

焉逢淹茂,即始元三年。

有闰,全年为十三个

朔大余二十八日,小余四百六十一分;

冬至大余五十日,小余八分;

端蒙大渊献,即始元四年。

全年为十二个

朔大余五十二日,小余三百六十八分;

冬至大余五十五日,小余十六分;

游兆困敦,即始元五年。

全年为十二个

朔大余四十六日,小余七百一十六分;

冬至无大余,小余二十四分;

强梧赤奋若,即始元六年。

有闰年,全年为十三个

朔大余四十一日,小余一百二十四分;

冬至大余六日,无小余;

徒维摄提格,即元凤元年。

全年为十二个

月朔大余五日,小余三十一分;

冬至大余十一日,小余八分;

祝犁单阏,即元凤二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五十九日,小余三百七十九分;

冬至大余十六日,小余十六分;

商横执徐,即元凤三年。

有闰月,全年为十三个月,

月朔大余五十三日,小余七百二十七分;

冬至大余二十一日,小余二十四分;

昭阳大荒落,即元凤四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十七日,小余六百三十四分;

冬至大余二十七日,无小余;

横艾敦牂,即元凤五年。

有闰月,全年为十三个月,

月朔大余十二日,小余四十二分;

冬至大余三十二日,小余八分;

尚章汁洽,即元凤六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三十五日,小余八百八十九分;

冬至大余三十七日,小余十六分;

焉逢涒滩,即元平元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三十日,小余二百九十七分;

冬至大余四十二日,小余二十四分;

端蒙作噩,即本始元年。

有闰月,全年为十三个月,

月朔大余二十四日,小余六百四十五分;

冬至大余四十八日,无小余;

游兆阉茂,即本始二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四十八日,小余五百五十二分;

冬至大余五十三日,小余八分;

强梧大渊献,即本始三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四十二日,小余九百分;

冬至大余五十八日,小余十六分;

徒维困敦,即本始四年。

有闰月,全年为十三个月,

月朔大余三十七日,小余三百零八分;

冬至大余三日,小余二十四分;

祝犁赤奋若,即地节元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一日,小余二百一十五分;

冬至大余九日,无小余;

商横摄提格,即地节二年。

有闰月,全年为十三个月,

月朔大余五十五日,小余五百六十三分;

冬至大余十四日,小余八分;

昭阳单阏,即地节三年。

冬至在午时,方位为正南;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十九日,小余四百七十分;

冬至大余十九日,小余十六分;

横艾执徐,即地节四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十三日,小余八百一十八分;

冬至大余二十四日,小余二十四分;

尚章大荒落,即元康元年。

有闰月,全年为十三个月,

月朔大余八日,小余二百二十六分;

冬至大余三十日,无小余;

焉逢敦牂,即元康二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三十二日,小余一百三十三分;

冬至大余三十五日,小余八分;

端蒙协洽,即元康三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二十六日,小余四百八十一分;

冬至大余四十日,小余十六分;

游兆涒滩,即元康四年。

有闰月,全年为十三个月,

月朔大余二十日,小余八百二十九分;

冬至大余四十五日,小余二十四分;

强梧作噩,即神雀元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四十四日,小余七百三十六分;

冬至大余五十一日,无小余;

徒维淹茂,即神雀二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三十九日,小余一百四十四分;

冬至大余五十六日,小余八分;

祝犁大渊献,即神雀三年。

有闰月,全年为十三个月,

月朔大余三十三日,小余四百九十二分;

冬至大余一日,小余十六分;

商横困敦,即神雀四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五十七日,小余三百九十九分;

冬至大余六日,小余二十四分;

昭阳赤奋若,即五凤元年。

有闰月,全年为十三个月,

月朔大余五十一日,小余七百四十七分;

冬至大余十二日,无小余;

横艾摄提格,即五凤二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十五日,小余六百五十四分;

冬至大余十七日,小余八分;

尚章单阏,即五凤三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十日,小余六十二分;

冬至大余二十二日,小余十六分;

焉逢执徐,即五凤四年。

有闰月,全年为十三个月,

月朔大余四日,小余四百一十分;

冬至大余二十七日,小余二十四分;

端蒙大荒落,即甘露元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二十八日,小余三百一十七分;

冬至大余三十三日,无小余;

游兆敦牂,即甘露二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二十二日,小余六百六十五分;

冬至大余三十八日,小余八分;

强梧协洽,即甘露三年。

有闰月,全年为十三个月,

月朔大余十七日,小余七十三分;

冬至大余四十三日,小余十六分;

徒维涒滩,即甘露四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四十日,小余九百二十分;

冬至大余四十八日,小余二十四分;

祝犁作噩,即黄龙元年。

有闰月,全年为十三个月,

月朔大余三十五日,小余三百二十八分;

冬至大余五十四日,无小余;

商横淹茂,即初元元年。

冬至在卯时,方位正东;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五十九日,小余二百三十五分;

冬至大余五十九日,小余八分;

昭阳大渊献,即初元二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五十三日,小余五百八十三分;

冬至大余四日,小余十六分;

横艾困敦,即初元三年。

有闰月,全年为十三个月,

月朔大余四十七日,小余九百三十一分;

冬至大余九日,小余二十四分;

尚章赤奋若,即初元四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十一日,小余八百三十六分;

冬至大余十五日,无小余;

焉逢摄提格,即初元五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六日,小余二百四十六分;

冬至大余二十日,小余八分;

端蒙单阏,即永光元年。

有闰月,全年为十三个月,

月朔无大余,小余五百九十四分;

冬至大余二十五日,小余十六分;

游兆执徐,即永光二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二十四日,小余五百零一分;

冬至大余三十日,小余二十四分;

强梧大荒落,即永光三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十八日,小余八百四十九分;

冬至大余三十六日,无小余;

徒维敦牂,即永光四年。

有闰月,全年为十三个月,

月朔大余十三日,小余二百五十七分;

冬至大余四十一日,小余八分;

祝犁协洽,即永光五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三十七日,小余一百六十四分;

冬至大余四十六日,小余十六分;

商横涒滩,即建昭元年。

有闰月,全年为十三个月,

月朔大余三十一日,小余五百一十二分;

冬至大余五十一日,小余二十四分;

昭阳作噩,即建昭二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五十五日,小余四百一十九分;

冬至大余五十七日,无小余;

横艾阉茂,即建昭三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四十九日,小余七百六十七分;

冬至大余二日,小余八分;

尚章大渊献,即建昭四年。

有闰月,全年为十三个月,

月朔大余四十四日,小余一百七十五分;

冬至大余七日,小余十六分;

焉逢困敦,即建昭五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八日,小余八十二分;

冬至大余十二日,小余二十四分;

端蒙赤奋若,即竟宁元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二日,小余四百三十分;

冬至大余十八日,无小余;

游兆摄提格,即建始元年。

有闰月,全年为十三个月,

月朔大余五十六日,小余七百七十八分;

冬至大余二十三日,小余八分;

强梧单阏,即建始二年。

全年为十二个月,

月朔大余二十日,小余六百八十五分;

冬至大余二十八日,小余十六分;

徒维执徐,即建始三年。

有闰月,全年为十三个月,

月朔大余十五日,小余九十三分;

冬至大余三十三日,小余二十四分;

祝犁大荒落,即建始四年。

右边《历书》中:大余,是指的余日。小余,是指余分。端蒙等,是年名。包括干支两部分,支:丑名赤奋若,寅名摄提格等。干,丙名游兆等。正北,是指冬至在子时;正西,冬至在酉时;正南,冬至在午时;正东,冬至在卯时。

网友完善史记 · 八书 · 历书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史记 · 八书 · 历书拼音版/注音版

shǐ jì bā shū lì shū。

史记 · 八书 · 历书。

sī mǎ qiān。

司马迁。

xī zì zài gǔ,

昔自在古,

lì jiàn zhèng zuò yú mèng chūn。

历建正作于孟春。

yú shí bīng pàn fā zhé,

于时冰泮发蛰,

bǎi cǎo fèn xìng,

百草奋兴,

zǐ fū xiān gāo。

秭鳺先滜。

wù nǎi suì jù,

物乃岁具,

shēng yú dōng,

生于东,

cì shùn sì shí,

次顺四时,

zú yú dōng fēn。

卒于冬分。

shí jī sān hào,

时鸡三号,

zú míng。

卒明。

fǔ shí èr jié,

抚十二节,

zú yú chǒu。

卒于丑。

rì yuè chéng,

日月成,

gù míng yě。

故明也。

míng zhě mèng yě,

明者孟也,

yōu zhě yòu yě,

幽者幼也,

yōu míng zhě cí xióng yě。

幽明者雌雄也。

cí xióng dài xìng,

雌雄代兴,

ér shùn zhì zhèng zhī tǒng yě。

而顺至正之统也。

rì guī yú xī,

日归于西,

qǐ míng yú dōng yuè guī yú dōng,

起明于东;月归于东,

qǐ míng yú xī。

起明于西。

zhèng bù lǜ tiān,

正不率天,

yòu bù yóu rén,

又不由人,

zé fán shì yì huài ér nán chéng yǐ。

则凡事易坏而难成矣。

wáng zhě yì xìng shòu mìng,

王者易姓受命,

bì shèn shǐ chū,

必慎始初,

gǎi zhēng shuò,

改正朔,

yì fú sè,

易服色,

tuī běn tiān yuán,

推本天元,

shùn chéng jué yì。

顺承厥意。

tài shǐ gōng yuē shén nóng yǐ qián shàng yǐ。

太史公曰:神农以前尚矣。

gài huáng dì kǎo dìng xīng lì,

盖黄帝考定星历,

jiàn lì wǔ xíng,

建立五行,

qǐ xiāo xī,

起消息,

zhèng rùn yú,

正闰馀,

yú shì yǒu tiān dì shén qí wù lèi zhī guān,

于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

shì wèi wǔ guān。

是谓五官。

gè sī qí xù,

各司其序,

bù xiāng luàn yě。

不相乱也。

mín shì yǐ néng yǒu xìn,

民是以能有信,

shén shì yǐ néng yǒu míng dé。

神是以能有明德。

mín shén yì yè,

民神异业,

jìng ér bù dú,

敬而不渎,

gù shén jiàng zhī jiā shēng,

故神降之嘉生,

mín yǐ wù xiǎng,

民以物享,

zāi huò bù shēng,

灾祸不生,

suǒ qiú bù kuì。

所求不匮。

shǎo shèn shì zhī shuāi yě,

少昚氏之衰也,

jiǔ lí luàn dé,

九黎乱德,

mín shén zá rǎo,

民神杂扰,

bù kě fàng wù,

不可放物,

huò zāi jiàn zhì,

祸菑荐至,

mò jǐn qí qì。

莫尽其气。

zhuān xū shòu zhī,

颛顼受之,

nǎi mìng nán zhèng zhòng sī tiān yǐ shǔ shén,

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

mìng huǒ zhèng lí sī dì yǐ shǔ mín,

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

shǐ fù jiù cháng,

使复旧常,

wú xiāng qīn dú。

无相侵渎。

qí hòu sān miáo fú jiǔ lí zhī dé,

其后三苗服九黎之德,

gù èr guān xián fèi suǒ zhí,

故二官咸废所职,

ér rùn yú guāi cì,

而闰馀乖次,

mèng zōu tiǎn miè,

孟陬殄灭,

shè tí wú jì,

摄提无纪,

lì shǔ shī xù。

历数失序。

yáo fù suì zhòng lí zhī hòu,

尧复遂重黎之后,

bù wàng jiù zhě,

不忘旧者,

shǐ fù diǎn zhī,

使复典之,

ér lì xī hé zhī guān。

而立羲和之官。

míng shí zhèng dù,

明时正度,

zé yīn yáng diào,

则阴阳调,

fēng yǔ jié,

风雨节,

mào qì zhì,

茂气至,

mín wú yāo yì。

民无夭疫。

nián qí chán shùn,

年耆禅舜,

shēn jiè wén zǔ,

申戒文祖,

yún tiān zhī lì shǔ zài ěr gōng。

云“天之历数在尔躬”。

shùn yì yǐ mìng yǔ。

舜亦以命禹。

yóu shì guān zhī,

由是观之,

wáng zhě suǒ zhòng yě。

王者所重也。

xià zhèng yǐ zhēng yuè,

夏正以正月,

yīn zhèng yǐ shí èr yuè,

殷正以十二月,

zhōu zhēng yǐ shí yī yuè。

周正以十一月。

gài sān wáng zhī zhèng ruò xún huán,

盖三王之正若循环,

qióng zé fǎn běn。

穷则反本。

tiān xià yǒu dào,

天下有道,

zé bù shī jì xù wú dào,

则不失纪序;无道,

zé zhēng shuò bù xíng yú zhū hóu。

则正朔不行于诸侯。

yōu lì zhī hòu,

幽、厉之后,

zhōu shì wēi,

周室微,

péi chén zhí zhèng,

陪臣执政,

shǐ bù jì shí,

史不记时,

jūn bù gào shuò,

君不告朔,

gù chóu rén zǐ dì fēn sǎn,

故畴人子弟分散,

huò zài zhū xià,

或在诸夏,

huò zài yí dí,

或在夷狄,

shì yǐ qí jī xiáng fèi ér bù tǒng。

是以其禨祥废而不统。

zhōu xiāng wáng èr shí liù nián rùn sān yuè,

周襄王二十六年闰三月,

ér chūn qiū fēi zhī。

而春秋非之。

xiān wáng zhī zhèng shí yě,

先王之正时也,

lǚ duān yú shǐ,

履端于始,

jǔ zhèng yú zhōng,

举正于中,

guī xié yú zhōng。

归邪于终。

lǚ duān yú shǐ,

履端于始,

xù zé bù qiān jǔ zhèng yú zhōng,

序则不愆;举正于中,

mín zé bù huò guī xié yú zhōng,

民则不惑;归邪于终,

shì zé bù bèi。

事则不悖。

qí hòu zhàn guó bìng zhēng,

其后战国并争,

zài yú jiàng guó qín dí,

在于彊国禽敌,

jiù jí jiě fēn ér yǐ,

救急解纷而已,

qǐ huáng niàn sī zāi shì shí dú yǒu zōu yǎn,

岂遑念斯哉!是时独有邹衍,

míng yú wǔ dé zhī chuán,

明于五德之传,

ér sàn xiāo xī zhī fēn,

而散消息之分,

yǐ xiǎn zhū hóu。

以显诸侯。

ér yì yīn qín miè liù guó,

而亦因秦灭六国,

bīng róng jí fán,

兵戎极烦,

yòu shēng zhì zūn zhī rì qiǎn,

又升至尊之日浅,

wèi xiá huáng yě。

未暇遑也。

ér yì pō tuī wǔ shèng,

而亦颇推五胜,

ér zì yǐ wéi huò shuǐ dé zhī ruì,

而自以为获水德之瑞,

gēng míng hé yuē dé shuǐ,

更名河曰“德水”,

ér zhèng yǐ shí yuè,

而正以十月,

sè shàng hēi。

色上黑。

rán lì dù rùn yú,

然历度闰馀,

wèi néng dǔ qí zhēn yě。

未能睹其真也。

hàn xìng,

汉兴,

gāo zǔ yuē běi zhì dài wǒ ér qǐ,

高祖曰“北畤待我而起”,

yì zì yǐ wéi huò shuǐ dé zhī ruì。

亦自以为获水德之瑞。

suī míng xí lì jí zhāng cāng děng,

虽明习历及张苍等,

xián yǐ wéi rán。

咸以为然。

shì shí tiān xià chū dìng,

是时天下初定,

fāng gāng jì dà jī,

方纲纪大基,

gāo hòu nǚ zhǔ,

高后女主,

jiē wèi huáng,

皆未遑,

gù xí qín zhēng shuò fú sè。

故袭秦正朔服色。

zhì xiào wén shí,

至孝文时,

lǔ rén gōng sūn chén yǐ zhōng shǐ wǔ dé shàng shū,

鲁人公孙臣以终始五德上书,

yán hàn dé tǔ dé,

言“汉得土德,

yí gèng yuán,

宜更元,

gǎi zhēng shuò,

改正朔,

yì fú sè。

易服色。

dāng yǒu ruì,

当有瑞,

ruì huáng lóng jiàn。

瑞黄龙见”。

shì xià chéng xiàng zhāng cāng,

事下丞相张苍,

zhāng cāng yì xué lǜ lì,

张苍亦学律历,

yǐ wéi fēi shì,

以为非是,

bà zhī。

罢之。

qí hòu huáng lóng jiàn chéng jì,

其后黄龙见成纪,

zhāng cāng zì chù,

张苍自黜,

suǒ yù lùn zhù bù chéng。

所欲论著不成。

ér xīn yuán píng yǐ wàng qì jiàn,

而新垣平以望气见,

pō yán zhèng lì fú sè shì,

颇言正历服色事,

guì xìng,

贵幸,

hòu zuò luàn,

后作乱,

gù xiào wén dì fèi bù fù wèn。

故孝文帝废不复问。

zhì jīn shàng jí wèi,

至今上即位,

zhāo zhì fāng shì táng dōu,

招致方士唐都,

fēn qí tiān bù ér bā là xià hóng yùn suàn zhuǎn lì,

分其天部;而巴落下闳运算转历,

rán hòu rì chén zhī dù yǔ xià zhèng tóng。

然后日辰之度与夏正同。

nǎi gǎi yuán,

乃改元,

gèng guān hào,

更官号,

fēng tài shān。

封泰山。

yīn zhào yù shǐ yuē nǎi zhě,

因诏御史曰:“乃者,

yǒu sī yán xīng dù zhī wèi dìng yě,

有司言星度之未定也,

guǎng yán xuān wèn,

广延宣问,

yǐ lǐ xīng dù,

以理星度,

wèi néng zhān yě。

未能詹也。

gài wén xī zhě huáng dì hé ér bù sǐ,

盖闻昔者黄帝合而不死,

míng chá dù yàn,

名察度验,

dìng qīng zhuó,

定清浊,

qǐ wǔ bù,

起五部,

jiàn qì wù fēn shù。

建气物分数。

rán gài shàng yǐ。

然盖尚矣。

shū quē lè chí,

书缺乐弛,

zhèn shén mǐn yān。

朕甚闵焉。

zhèn wéi wèi néng xún míng yě,

朕唯未能循明也,

jī rì fēn,

绩日分,

lǜ yīng shuǐ dé zhī shèng。

率应水德之胜。

jīn rì shùn xià zhì,

今日顺夏至,

huáng zhōng wèi gōng,

黄钟为宫,

lín zhōng wèi zhēng,

林钟为徵,

tài cù wèi shāng,

太蔟为商,

nán lǚ wèi yǔ,

南吕为羽,

gū xǐ wèi jiǎo。

姑洗为角。

zì shì yǐ hòu,

自是以后,

qì fù zhèng,

气复正,

yǔ shēng fù qīng,

羽声复清,

míng fù zhèng biàn,

名复正变,

yǐ zhì zi rì dāng dōng zhì,

以至子日当冬至,

zé yīn yáng lí hé zhī dào héng yān。

则阴阳离合之道行焉。

shí yī yuè jiǎ zǐ shuò dàn dōng zhì yǐ zhān,

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已詹,

qí gèng yǐ qī nián wèi tài chū yuán nián。

其更以七年为太初元年。

nián míng yān féng shè tí gé,

年名‘焉逢摄提格’,

yuè míng bì jù,

月名‘毕聚’,

rì dé jiǎ zǐ,

日得甲子,

yè bàn shuò dàn dōng zhì。

夜半朔旦冬至。

lì shù jiǎ zǐ piān tài chū yuán nián,

” ◎历术甲子篇 太初元年,

suì míng yān féng shè tí gé,

岁名“焉逢摄提格”,

yuè míng bì jù,

月名“毕聚”,

rì dé jiǎ zǐ,

日得甲子,

yè bàn shuò dàn dōng zhì。

夜半朔旦冬至。

zhèng běi shí èr wú dà yú,

正北 十二无大馀,

wú xiǎo yú wú dà yú,

无小馀;无大馀,

wú xiǎo yú yān féng shè tí gé tài chū yuán nián。

无小馀; 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

shí èr dà yú wǔ shí sì,

十二 大馀五十四,

xiǎo yú sān bǎi sì shí bā dà yú wǔ,

小馀三百四十八;大馀五,

xiǎo yú bā duān méng dān è èr nián。

小馀八; 端蒙单阏二年。

rùn shí sān dà yú sì shí bā,

闰十三 大馀四十八,

xiǎo yú liù bǎi jiǔ shí liù dà yú shí,

小馀六百九十六;大馀十,

xiǎo yú shí liù yóu zhào zhí xú sān nián。

小馀十六; 游兆执徐三年。

shí èr dà yú shí èr,

十二 大馀十二,

xiǎo yú liù bǎi sān dà yú shí wǔ,

小馀六百三;大馀十五,

xiǎo yú èr shí sì jiàng wú dà huāng luò sì nián。

小馀二十四; 彊梧大荒落四年。

shí èr dà yú qī,

十二 大馀七,

xiǎo yú shí yī dà yú èr shí yī,

小馀十一;大馀二十一,

wú xiǎo yú tú wéi dūn zāng tiān hàn yuán nián。

无小馀; 徒维敦牂天汉元年。

rùn shí sān dà yú yī,

闰十三 大馀一,

xiǎo yú sān bǎi wǔ shí jiǔ dà yú èr shí liù,

小馀三百五十九;大馀二十六,

xiǎo yú bā zhù lí xié qià èr nián。

小馀八; 祝犁协洽二年。

shí èr dà yú èr shí wǔ,

十二 大馀二十五,

xiǎo yú èr bǎi liù shí liù dà yú sān shí yī,

小馀二百六十六;大馀三十一,

xiǎo yú shí liù shāng héng tūn tān sān nián。

小馀十六; 商横涒滩三年。

shí èr dà yú shí jiǔ,

十二 大馀十九,

xiǎo yú liù bǎi yī shí sì dà yú sān shí liù,

小馀六百一十四;大馀三十六,

xiǎo yú èr shí sì zhāo yáng zuò è sì nián。

小馀二十四; 昭阳作鄂四年。

rùn shí sān dà yú shí sì,

闰十三 大馀十四,

xiǎo yú èr shí èr dà yú sì shí èr,

小馀二十二;大馀四十二,

wú xiǎo yú héng ài yān mào tài shǐ yuán nián。

无小馀;横艾淹茂太始元年。

shí èr dà yú sān shí qī,

十二 大馀三十七,

xiǎo yú bā bǎi liù shí jiǔ dà yú sì shí qī,

小馀八百六十九;大馀四十七,

xiǎo yú bā shàng zhāng dà yuān xiàn èr nián。

小馀八; 尚章大渊献二年。

rùn shí sān dà yú sān shí èr,

闰十三 大馀三十二,

xiǎo yú èr bǎi qī shí qī dà yú wǔ shí èr,

小馀二百七十七;大馀五十二,

xiǎo yú yī shí liù yān féng kùn dūn sān nián。

小馀一十六; 焉逢困敦三年。

shí èr dà yú wǔ shí liù,

十二 大馀五十六,

xiǎo yú yī bǎi bā shí sì dà yú wǔ shí qī,

小馀一百八十四;大馀五十七,

xiǎo yú èr shí sì duān méng chì fèn ruò sì nián。

小馀二十四; 端蒙赤奋若四年。

shí èr dà yú wǔ shí,

十二 大馀五十,

xiǎo yú wǔ bǎi sān shí èr dà yú sān,

小馀五百三十二;大馀三,

wú xiǎo yú yóu zhào shè tí gé zhēng hé yuán nián。

无小馀; 游兆摄提格征和元年。

rùn shí sān dà yú sì shí sì,

闰十三 大馀四十四,

xiǎo yú bā bǎi bā shí dà yú bā,

小馀八百八十;大馀八,

xiǎo yú bā jiàng wú dān è èr nián。

小馀八; 彊梧单阏二年。

shí èr dà yú bā,

十二 大馀八,

xiǎo yú qī bǎi bā shí qī dà yú shí sān,

小馀七百八十七;大馀十三,

xiǎo yú shí liù tú wéi zhí xú sān nián。

小馀十六; 徒维执徐三年。

shí èr dà yú sān,

十二 大馀三,

xiǎo yú yī bǎi jiǔ shí wǔ dà yú shí bā,

小馀一百九十五;大馀十八,

xiǎo yú èr shí sì zhù lí dà máng luò sì nián。

小馀二十四; 祝犁大芒落四年。

rùn shí sān dà yú wǔ shí qī,

闰十三 大馀五十七,

xiǎo yú wǔ bǎi sì shí sān dà yú èr shí sì,

小馀五百四十三;大馀二十四,

wú xiǎo yú shāng héng dūn zāng hòu yuán yuán nián。

无小馀; 商横敦牂后元元年。

shí èr dà yú èr shí yī,

十二 大馀二十一,

xiǎo yú sì bǎi wǔ shí dà yú èr shí jiǔ,

小馀四百五十;大馀二十九,

xiǎo yú bā zhāo yáng zhī qià èr nián。

小馀八; 昭阳汁洽二年。

rùn shí sān dà yú shí wǔ,

闰十三 大馀十五,

xiǎo yú qī bǎi jiǔ shí bā dà yú sān shí sì,

小馀七百九十八;大馀三十四,

xiǎo yú shí liù héng ài tūn tān shǐ yuán yuán nián。

小馀十六; 横艾涒滩始元元年。

zhèng xī shí èr dà yú sān shí jiǔ,

正西十二 大馀三十九,

xiǎo yú qī bǎi wǔ dà yú sān shí jiǔ,

小馀七百五;大馀三十九,

xiǎo yú èr shí sì shàng zhāng zuò è èr nián。

小馀二十四; 尚章作噩二年。

shí èr dà yú sān shí sì,

十二 大馀三十四,

xiǎo yú yī bǎi yī shí sān dà yú sì shí wǔ,

小馀一百一十三;大馀四十五,

wú xiǎo yú yān féng yān mào sān nián。

无小馀; 焉逢淹茂三年。

rùn shí sān dà yú èr shí bā,

闰十三 大馀二十八,

xiǎo yú sì bǎi liù shí yī dà yú wǔ shí,

小馀四百六十一;大馀五十,

xiǎo yú bā duān méng dà yuān xiàn sì nián。

小馀八; 端蒙大渊献四年。

shí èr dà yú wǔ shí èr,

十二 大馀五十二,

xiǎo yú sān bǎi liù shí bā dà yú wǔ shí wǔ,

小馀三百六十八;大馀五十五,

xiǎo yú shí liù yóu zhào kùn dūn wǔ nián。

小馀十六; 游兆困敦五年。

shí èr dà yú sì shí liù,

十二 大馀四十六,

xiǎo yú qī bǎi yī shí liù wú dà yú,

小馀七百一十六;无大馀,

xiǎo yú èr shí sì jiàng wú chì fèn ruò liù nián。

小馀二十四; 彊梧赤奋若六年。

rùn shí sān dà yú sì shí yī,

闰十三 大馀四十一,

xiǎo yú yī bǎi èr shí sì dà yú liù,

小馀一百二十四;大馀六,

wú xiǎo yú tú wéi shè tí gé yuán fèng yuán nián。

无小馀; 徒维摄提格元凤元年。

shí èr dà yú wǔ,

十二 大馀五,

xiǎo yú sān shí yī dà yú shí yī,

小馀三十一;大馀十一,

xiǎo yú bā zhù lí dān è èr nián。

小馀八; 祝犁单阏二年。

shí èr dà yú wǔ shí jiǔ,

十二 大馀五十九,

xiǎo yú sān bǎi qī shí jiǔ dà yú shí liù,

小馀三百七十九;大馀十六,

xiǎo yú shí liù shāng héng zhí xú sān nián。

小馀十六; 商横执徐三年。

rùn shí sān dà yú wǔ shí sān,

闰十三 大馀五十三,

xiǎo yú qī bǎi èr shí qī dà yú èr shí yī,

小馀七百二十七;大馀二十一,

xiǎo yú èr shí sì zhāo yáng dà huāng luò sì nián。

小馀二十四; 昭阳大荒落四年。

shí èr dà yú shí qī,

十二 大馀十七,

xiǎo yú liù bǎi sān shí sì dà yú èr shí qī,

小馀六百三十四;大馀二十七,

wú xiǎo yú héng ài dūn zāng wǔ nián。

无小馀; 横艾敦牂五年。

rùn shí sān dà yú shí èr,

闰十三 大馀十二,

xiǎo yú sì shí èr dà yú sān shí èr,

小馀四十二;大馀三十二,

xiǎo yú bā shàng zhāng zhī qià liù nián。

小馀八; 尚章汁洽六年。

shí èr dà yú sān shí wǔ,

十二 大馀三十五,

xiǎo yú bā bǎi bā shí jiǔ dà yú sān shí qī,

小馀八百八十九;大馀三十七,

xiǎo yú shí liù yān féng tūn tān yuán píng yuán nián shí èr dà yú sān shí,

小馀十六; 焉逢涒滩元平元年 十二 大馀三十,

xiǎo yú èr bǎi jiǔ shí qī dà yú sì shí èr,

小馀二百九十七;大馀四十二,

xiǎo yú èr shí sì duān méng zuò è běn shǐ yuán nián。

小馀二十四; 端蒙作噩本始元年。

rùn shí sān dà yú èr shí sì,

闰十三 大馀二十四,

xiǎo yú liù bǎi sì shí wǔ dà yú sì shí bā,

小馀六百四十五;大馀四十八,

wú xiǎo yú yóu zhào yān mào èr nián。

无小馀; 游兆阉茂二年。

shí èr dà yú sì shí bā,

十二 大馀四十八,

xiǎo yú wǔ bǎi wǔ shí èr dà yú wǔ shí sān,

小馀五百五十二;大馀五十三,

xiǎo yú bā jiàng wú dà yuān xiàn sān nián。

小馀八; 彊梧大渊献三年。

shí èr dà yú sì shí èr,

十二 大馀四十二,

xiǎo yú jiǔ bǎi dà yú wǔ shí bā,

小馀九百;大馀五十八,

xiǎo yú shí liù tú wéi kùn dūn sì nián。

小馀十六;徒维困敦四年。

rùn shí sān dà yú sān shí qī,

闰十三 大馀三十七,

xiǎo yú sān bǎi bā dà yú sān,

小馀三百八;大馀三,

xiǎo yú èr shí sì zhù lí chì fèn ruò dì jié yuán nián。

小馀二十四; 祝犁赤奋若地节元年。

shí èr dà yú yī,

十二 大馀一,

xiǎo yú èr bǎi yī shí wǔ dà yú jiǔ,

小馀二百一十五;大馀九,

wú xiǎo yú shāng héng shè tí gé èr nián。

无小馀; 商横摄提格二年。

rùn shí sān dà yú wǔ shí wǔ,

闰十三 大馀五十五,

xiǎo yú wǔ bǎi liù shí sān dà yú shí sì,

小馀五百六十三;大馀十四,

xiǎo yú bā zhāo yáng dān è sān nián。

小馀八; 昭阳单阏三年。

zhèng nán shí èr dà yú shí jiǔ,

正南十二 大馀十九,

xiǎo yú sì bǎi qī shí dà yú shí jiǔ,

小馀四百七十;大馀十九,

xiǎo yú shí liù héng ài zhí xú sì nián。

小馀十六; 横艾执徐四年。

shí èr dà yú shí sān,

十二 大馀十三,

xiǎo yú bā bǎi yī shí bā dà yú èr shí sì,

小馀八百一十八;大馀二十四,

xiǎo yú èr shí sì shàng zhāng dà huāng luò yuán kāng yuán nián。

小馀二十四; 尚章大荒落元康元年。

rùn shí sān dà yú bā,

闰十三 大馀八,

xiǎo yú èr bǎi èr shí liù dà yú sān shí,

小馀二百二十六;大馀三十,

wú xiǎo yú yān féng dūn zāng èr nián。

无小馀; 焉逢敦牂二年。

shí èr dà yú sān shí èr,

十二 大馀三十二,

xiǎo yú yī bǎi sān shí sān dà yú sān shí wǔ,

小馀一百三十三;大馀三十五,

xiǎo yú bā duān méng xié qià sān nián。

小馀八; 端蒙协洽三年。

shí èr dà yú èr shí liù,

十二 大馀二十六,

xiǎo yú sì bǎi bā shí yī dà yú sì shí,

小馀四百八十一;大馀四十,

xiǎo yú shí liù yóu zhào tūn tān sì nián。

小馀十六; 游兆涒滩四年。

rùn shí sān dà yú èr shí,

闰十三 大馀二十,

xiǎo yú bā bǎi èr shí jiǔ dà yú sì shí wǔ,

小馀八百二十九;大馀四十五,

xiǎo yú èr shí sì jiàng wú zuò è shén què yuán nián。

小馀二十四; 彊梧作噩神雀元年。

shí èr dà yú sì shí sì,

十二 大馀四十四,

xiǎo yú qī bǎi sān shí liù dà yú wǔ shí yī,

小馀七百三十六;大馀五十一,

wú xiǎo yú tú wéi yān mào èr nián。

无小馀; 徒维淹茂二年。

shí èr dà yú sān shí jiǔ,

十二 大馀三十九,

xiǎo yú yī bǎi sì shí sì dà yú wǔ shí liù,

小馀一百四十四;大馀五十六,

xiǎo yú bā zhù lí dà yuān xiàn sān nián。

小馀八; 祝犁大渊献三年。

rùn shí sān dà yú sān shí sān,

闰十三 大馀三十三,

xiǎo yú sì bǎi jiǔ shí èr dà yú yī,

小馀四百九十二;大馀一,

xiǎo yú shí liù shāng héng kùn dūn sì nián。

小馀十六; 商横困敦四年。

shí èr dà yú wǔ shí qī,

十二 大馀五十七,

xiǎo yú sān bǎi jiǔ shí jiǔ dà yú liù,

小馀三百九十九;大馀六,

xiǎo yú èr shí sì zhāo yáng chì fèn ruò wǔ fèng yuán nián。

小馀二十四; 昭阳赤奋若五凤元年。

rùn shí sān dà yú wǔ shí yī,

闰十三 大馀五十一,

xiǎo yú qī bǎi sì shí qī dà yú shí èr,

小馀七百四十七;大馀十二,

wú xiǎo yú héng ài shè tí gé èr nián。

无小馀; 横艾摄提格二年。

shí èr dà yú shí wǔ,

十二 大馀十五,

xiǎo yú liù bǎi wǔ shí sì dà yú shí qī,

小馀六百五十四;大馀十七,

xiǎo yú bā shàng zhāng dān è sān nián。

小馀八; 尚章单阏三年。

shí èr dà yú shí,

十二 大馀十,

xiǎo yú liù shí èr dà yú èr shí èr,

小馀六十二;大馀二十二,

xiǎo yú shí liù yān féng zhí xú sì nián。

小馀十六; 焉逢执徐四年。

rùn shí sān dà yú sì,

闰十三 大馀四,

xiǎo yú sì bǎi yī shí dà yú èr shí qī,

小馀四百一十;大馀二十七,

xiǎo yú èr shí sì duān méng dà huāng luò gān lù yuán nián。

小馀二十四; 端蒙大荒落甘露元年。

shí èr dà yú èr shí bā,

十二 大馀二十八,

xiǎo yú sān bǎi yī shí qī dà yú sān shí sān,

小馀三百一十七;大馀三十三,

wú xiǎo yú yóu zhào dūn zāng èr nián。

无小馀; 游兆敦牂二年。

shí èr dà yú èr shí èr,

十二 大馀二十二,

xiǎo yú liù bǎi liù shí wǔ dà yú sān shí bā,

小馀六百六十五;大馀三十八,

xiǎo yú bā jiàng wú xié qià sān nián。

小馀八; 彊梧协洽三年。

rùn shí sān dà yú shí qī,

闰十三 大馀十七,

xiǎo yú qī shí sān dà yú sì shí sān,

小馀七十三;大馀四十三,

xiǎo yú shí liù tú wéi tūn tān sì nián。

小馀十六; 徒维涒滩四年。

shí èr dà yú sì shí,

十二 大馀四十,

xiǎo yú jiǔ bǎi èr shí dà yú sì shí bā,

小馀九百二十;大馀四十八,

xiǎo yú èr shí sì zhù lí zuò è huáng lóng yuán nián。

小馀二十四; 祝犁作噩黄龙元年。

rùn shí sān dà yú sān shí wǔ,

闰十三 大馀三十五,

xiǎo yú sān bǎi èr shí bā dà yú wǔ shí sì,

小馀三百二十八;大馀五十四,

wú xiǎo yú shāng héng yān mào chū yuán yuán nián。

无小馀; 商横淹茂初元元年。

zhèng dōng shí èr dà yú wǔ shí jiǔ,

正东十二 大馀五十九,

xiǎo yú èr bǎi sān shí wǔ dà yú wǔ shí jiǔ,

小馀二百三十五;大馀五十九,

xiǎo yú bā zhāo yáng dà yuān xiàn èr nián。

小馀八; 昭阳大渊献二年。

shí èr dà yú wǔ shí sān,

十二 大馀五十三,

xiǎo yú wǔ bǎi bā shí sān dà yú sì,

小馀五百八十三;大馀四,

xiǎo yú shí liù héng ài kùn dūn sān nián。

小馀十六; 横艾困敦三年。

rùn shí sān dà yú sì shí qī,

闰十三 大馀四十七,

xiǎo yú jiǔ bǎi sān shí yī dà yú jiǔ,

小馀九百三十一;大馀九,

xiǎo yú èr shí sì shàng zhāng chì fèn ruò sì nián。

小馀二十四; 尚章赤奋若四年。

shí èr dà yú shí yī,

十二 大馀十一,

xiǎo yú bā bǎi sān shí bā dà yú shí wǔ,

小馀八百三十八;大馀十五,

wú xiǎo yú yān féng shè tí gé wǔ nián。

无小馀; 焉逢摄提格五年。

shí èr dà yú liù,

十二 大馀六,

xiǎo yú èr bǎi sì shí liù dà yú èr shí,

小馀二百四十六;大馀二十,

xiǎo yú bā duān méng dān è yǒng guāng yuán nián。

小馀八; 端蒙单阏永光元年。

rùn shí sān wú dà yú,

闰十三 无大馀,

xiǎo yú wǔ bǎi jiǔ shí sì dà yú èr shí wǔ,

小馀五百九十四;大馀二十五,

xiǎo yú shí liù yóu zhào zhí xú èr nián。

小馀十六; 游兆执徐二年。

shí èr dà yú èr shí sì,

十二 大馀二十四,

xiǎo yú wǔ bǎi yī dà yú sān shí,

小馀五百一;大馀三十,

xiǎo yú èr shí sì jiàng wú dà huāng luò sān nián。

小馀二十四; 彊梧大荒落三年。

shí èr dà yú shí bā,

十二 大馀十八,

xiǎo yú bā bǎi sì shí jiǔ dà yú sān shí liù,

小馀八百四十九;大馀三十六,

wú xiǎo yú tú wéi dūn zāng sì nián。

无小馀; 徒维敦牂四年。

rùn shí sān dà yú shí sān,

闰十三 大馀十三,

xiǎo yú èr bǎi wǔ shí qī dà yú sì shí yī,

小馀二百五十七;大馀四十一,

xiǎo yú bā zhù lí xié qià wǔ nián。

小馀八; 祝犁协洽五年。

shí èr dà yú sān shí qī,

十二 大馀三十七,

xiǎo yú yī bǎi liù shí sì dà yú sì shí liù,

小馀一百六十四;大馀四十六,

xiǎo yú shí liù shāng héng tūn tān jiàn zhāo yuán nián。

小馀十六; 商横涒滩建昭元年。

rùn shí sān dà yú sān shí yī,

闰十三 大馀三十一,

xiǎo yú wǔ bǎi yī shí èr dà yú wǔ shí yī,

小馀五百一十二;大馀五十一,

xiǎo yú èr shí sì zhāo yáng zuò è èr nián。

小馀二十四; 昭阳作噩二年。

shí èr dà yú wǔ shí wǔ,

十二 大馀五十五,

xiǎo yú sì bǎi yī shí jiǔ dà yú wǔ shí qī,

小馀四百一十九;大馀五十七,

wú xiǎo yú héng ài yān mào sān nián。

无小馀; 横艾阉茂三年。

shí èr dà yú sì shí jiǔ,

十二 大馀四十九,

xiǎo yú qī bǎi liù shí qī dà yú èr,

小馀七百六十七;大馀二,

xiǎo yú bā shàng zhāng dà yuān xiàn sì nián。

小馀八; 尚章大渊献四年。

rùn shí sān dà yú sì shí sì,

闰十三 大馀四十四,

xiǎo yú yī bǎi qī shí wǔ dà yú qī,

小馀一百七十五;大馀七,

xiǎo yú shí liù yān féng kùn dūn wǔ nián。

小馀十六; 焉逢困敦五年。

shí èr dà yú bā,

十二 大馀八,

xiǎo yú bā shí èr dà yú shí èr,

小馀八十二;大馀十二,

xiǎo yú èr shí sì duān méng chì fèn ruò jìng níng yuán nián。

小馀二十四; 端蒙赤奋若竟宁元年。

shí èr dà yú èr,

十二 大馀二,

xiǎo yú sì bǎi sān shí dà yú shí bā,

小馀四百三十;大馀十八,

wú xiǎo yú yóu zhào shè tí gé jiàn shǐ yuán nián。

无小馀; 游兆摄提格建始元年。

rùn shí sān dà yú wǔ shí liù,

闰十三 大馀五十六,

xiǎo yú qī bǎi qī shí bā dà yú èr shí sān,

小馀七百七十八;大馀二十三,

xiǎo yú bā jiàng wú dān è èr nián。

小馀八; 彊梧单阏二年。

shí èr dà yú èr shí,

十二 大馀二十,

xiǎo yú liù bǎi bā shí wǔ dà yú èr shí bā,

小馀六百八十五;大馀二十八,

xiǎo yú shí liù tú wéi zhí xú sān nián。

小馀十六; 徒维执徐三年。

rùn shí sān dà yú shí wǔ,

闰十三 大馀十五,

xiǎo yú jiǔ shí sān dà yú sān shí sān,

小馀九十三;大馀三十三,

xiǎo yú èr shí sì zhù lí dà huāng luò sì nián。

小馀二十四; 祝犁大荒落四年。

yòu lì shū dà yú zhě,

右历书:大馀者,

rì yě。

日也。

xiǎo yú zhě,

小馀者,

yuè yě。

月也。

duān méng zhě,

端蒙者,

nián míng yě。

年名也。

zhī chǒu míng chì fèn ruò,

支:丑名赤奋若,

yín míng shè tí gé。

寅名摄提格。

gàn bǐng míng yóu zhào。

干:丙名游兆。

zhèng běi,

正北,

dōng zhì jiā zǐ shí zhèng xī,

冬至加子时;正西,

jiā yǒu shí zhèng nán,

加酉时;正南,

jiā wǔ shí zhèng dōng,

加午时;正东,

jiā mǎo shí。

加卯时。

lì shǔ zhī xìng,

历数之兴,

qí lái shàng yǐ。

其来尚矣。

zhòng lí shì sī,

重黎是司,

róng chéng sī jì。

容成斯纪。

tuī bù tiān xiàng,

推步天象,

xiāo xī mǔ zǐ。

消息母子。

wǔ shèng lún huán,

五胜轮环,

sān zhèng hù qǐ。

三正互起。

mèng zōu zhēn suì,

孟陬贞岁,

chóu rén shùn guǐ。

畴人顺轨。

jìng shòu zhī fāng,

敬授之方,

lǚ duān wèi měi。

履端为美。

史记 · 八书 · 历书注释

暂无注译
网友完善史记 · 八书 · 历书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史记 · 八书 · 历书评析

八书指《史记》的《礼》、《乐》、《律》、《历》、《官》、《封禅》、《河渠》、《平准》八书,其内容是关于对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的专题记载和论述。其后正史皆称志。

网友完善史记 · 八书 · 历书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史记 · 八书 · 历书赏析

《历书》不在《史记》亡失的十篇之内,主要是司马迁的手笔是无疑的了(也有人持相反意见,有人说它系妄人抄录《汉志》而成等,多是摘取它的一二纰漏为文,可以不论,)篇末所附《历术甲子篇》序至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至少汉以后的部分为后人所补(一说是褚少孙所补)也没有什么疑问,与此篇有关的大约有二大问题:一、什么是太初历?二、太初元年的岁名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古今以来,聚讼纷纭,晋·司马彪《后汉书·律历志》说:“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统历,施行百有余年”。南朝刘宋时的何承则认为,说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统历是无知妄说。理由是《汉志》明明写着汉成帝时人刘歆“作三统历及谱以说春秋”。后世赞成司马彪意见的人便主要从破何承这项理由入手,不外说三统历不是刘歆所作,真正作者是邓平,刘歆是“述而不作”等等。但是《汉志》为何那样写?却回答不出。应该说,太初历是《史记》所载的《历术甲子篇》,它虽不全是司马迁原著(甚至全是伪作),却是汉代人据当时所行历法所补,最主要的理由便是元凤三年(前78)曾围绕太初历展开一场论战。三统历与《历术甲子篇》的最大区别是前者为八十一分法(日法取81),后者则是四分法,而反对太初历的人对太初历的所有攻击都没有涉及八十一分法,这与东汉初(时行三统历)人们对汉历的指责形成鲜明对照(参见拙著《中国古代科技史》第二编一章四节。1991年3南开出版社版)。

第二个问题是由于《历书》和《汉志》都记载,太初改元诏书命太初元年岁名为甲寅,而三统历以为是丙子,《通鉴》又记为丁丑。对此也有不少人提出过各种解释,僧一行便是较早的一个,清季以来又出了一些专门著作,收入《诂经精舍文集》中的就有三篇,此外王元启《史记正伪》等书也有专篇论述,近现代的一些文史家的著作中也多少涉及了这个问题。由于丁丑的岁名与今日的甲子年号相连,不易推翻;而丙子与它只差一年,赞成丁丑和丙子的人占绝大多数。对于甲寅则有的说它是古历或殷历年名,有的说它是按超辰法得出的结果,还有的直接说它与传统不合,俨然是把丁丑作为正统了。只有少数人认为甲寅是而丁丑非。理由倒也痛快,王元启《太初改历年名辨》说:“武帝亲降诏书,不应至日甲子犹待后人核正”。这话却是不易反驳。

事实上,由于列国不同历,大约秦汉之间的岁名纷乱得很,太初历以太初上元岁名甲寅,太初元年也取为甲寅;而三统历按刘歆《世经》排定为丙子,都无不可,大可不必定作左右袒:非舍班从马,便要舍马从班,再不然就说××是后人撺乱之文。对其由来有不明处,虽不妨按孔子序《尚书》的传统,阙之可也,下的注文仍然提出一种解释。老实说,这是不大靠得住的,能为读者提供一点点启示,于愿足矣。

网友完善史记 · 八书 · 历书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史记 · 八书 · 历书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完善史记 · 八书 · 历书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司马迁 - []

司马迁,字子,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史记 · 八书 · 历书|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司马迁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