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司马迁

史记 · 十表 ·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司马迁 - []

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亲亲之义,襃有德也;太公于齐,兼五侯地,尊勤劳也。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以辅卫王室。管、蔡、康叔、曹、郑,或过或损。厉、幽之后,王室缺,侯伯彊国兴焉,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纯,形势弱也。

汉兴,序二等。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下共诛之。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唯独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有余人。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大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为齐、赵国;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东带江、淮、谷、泗,薄会稽,为梁、楚、淮南、沙国:皆外接于胡、越。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子。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何者?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强庶孽,以镇抚四,用承卫子也。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咸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阸塞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

臣迁谨记高祖以来至太初诸侯,谱其下益损之时,令后世得览。形势虽彊,要之以仁义为本。

史记 · 十表 ·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翻译文

太史公说:殷朝以前年代久远,封爵的情况已不可考知了。周朝的封爵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域各为四百里,这是以亲亲之义为本,同时也是对有德之人的褒奖。太公封于齐,兼有五个侯爵的封地,这是对勤劳者的尊崇。武王、成王、康王所封的诸侯有数百个,其中与周室同姓者有五十五个,他们的封地最大不过百里,最小者只有三十里,用来辅卫王室。管叔、蔡叔、康叔和曹、郑始封之,(他们的封地)有的超过爵位应得之数,有的则不足。厉王、幽王以后,周室衰败,争强称霸的诸侯国兴盛起来,子的力量微弱,不能纠正。这并不是(周王)道德不纯一,而是形势衰弱的缘故。

汉兴以后,封爵为王、侯二等。高祖末年,不是刘氏而称王者,或没有功劳不是子所封而称侯者,下共同讨伐他。高祖的子弟同姓而被封为王者有九国,唯独沙王是异姓,而有功之臣被封为侯者有一百多人。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燕国和代国;常山以南,太行以东,过黄河、济,以及阿、甄以东一直到边,为齐国和赵国;从陈以西,南至九疑山,东含江、淮、谷、泗,直到会稽,为梁国、楚国、淮南国、沙国,这些国的外围都和胡、越接壤。而内地北到太行山以东,都是诸侯王的封地,大的诸侯王国有五六个郡,数十个城,设置百官,建造宫观,超越本分,使用了子的规模制度。汉朝廷只有河东、河西、河南、东郡、颖川、南阳,以及从江陵以西至蜀地,北从云中至陇西,加上内史共十五个郡,而公主列侯的食邑有不少也在其中。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呢?因为下初定时,骨肉同姓者较少,所以广泛地使庶子们强大起来,用以镇抚四,保卫子。

汉朝平定下以后百年之间,诸侯王与子的关系更加疏远,有的诸侯王骄奢起来,习惯于听从奸邪之臣的计谋去做淫乱之事,严重者谋反叛逆,轻微者不守法度,以致危及命,丧身亡国。子借鉴上古的办法,然后加赐恩惠,使诸侯王得以施恩惠于子弟,并分封给他们国邑。所以齐分为七国,赵分为六国,梁分为五国,淮南分为三国,连同子的支庶子被分为王者、诸侯王的支庶子被分为侯者,共有一百多个。吴楚反叛时,有的诸侯王先后因犯罪而被削减封地,因此燕、代失去了北部的郡,吴、淮南、沙失去了南部的郡,齐、赵、梁、楚的支郡、名山、陂也都被朝廷收回。诸侯的势力渐渐衰弱,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对上足以完成贡职。对下足以供养祭祀,用来藩卫京师。而汉王朝直辖的郡有八九十个。交错在诸侯王国之间,犬牙相临,控制着要塞的地利。形成了本干强大、枝叶弱小的形势,使尊卑分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臣迁恭谨地记载了高祖以来至太初间的诸侯王国的情况,用列表的方式记录自始封年用以下各国兴衰损益的时间,使后世得以观览。现今朝廷形势虽强,处理同诸侯王关系的关键在于以仁义为本。

网友补充:
    暂无!

史记 · 十表 ·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拼音版/注音版

shǐ jì shí biǎo hàn xìng yǐ lái zhū hóu wáng nián biǎo。

史记 · 十表 ·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sī mǎ qiān。

司马迁。

tài shǐ gōng yuē yīn yǐ qián shàng yǐ。

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

zhōu fēng wǔ děng gōng,

周封五等:公,

hóu,

侯,

bó,

伯,

zi,

子,

nán。

男。

rán fēng bó qín kāng shū yú lǔ wèi,

然封伯禽、康叔于鲁、卫,

dì gè sì bǎi lǐ,

地各四百里,

qīn qīn zhī yì,

亲亲之义,

bāo yǒu dé yě tài gōng yú qí,

襃有德也;太公于齐,

jiān wǔ hóu dì,

兼五侯地,

zūn qín láo yě。

尊勤劳也。

wǔ wáng chéng kāng suǒ fēng shù bǎi,

武王、成、康所封数百,

ér tóng xìng wǔ shí wǔ,

而同姓五十五,

dì shàng bù guò bǎi lǐ,

地上不过百里,

xià sān shí lǐ,

下三十里,

yǐ fǔ wèi wáng shì。

以辅卫王室。

guǎn cài kāng shū cáo zhèng,

管、蔡、康叔、曹、郑,

huò guò huò sǔn。

或过或损。

lì yōu zhī hòu,

厉、幽之后,

wáng shì quē,

王室缺,

hóu bó jiàng guó xìng yān,

侯伯彊国兴焉,

tiān zǐ wēi,

天子微,

fú néng zhèng。

弗能正。

fēi dé bù chún,

非德不纯,

xíng shì ruò yě。

形势弱也。

hàn xìng,

汉兴,

xù èr děng。

序二等。

gāo zǔ mò nián,

高祖末年,

fēi liú shì ér wáng zhě,

非刘氏而王者,

ruò wú gōng shàng suǒ bù zhì ér hóu zhě,

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

tiān xià gòng zhū zhī。

天下共诛之。

gāo zǔ zǐ dì tóng xìng wèi wáng zhě jiǔ guó,

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

wéi dú cháng shā yì xìng,

唯独长沙异姓,

ér gōng chén hóu zhě bǎi yǒu yú rén。

而功臣侯者百有余人。

zì yàn mén tài yuán yǐ dōng zhì liáo yáng,

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

wèi yàn dài guó cháng shān yǐ nán,

为燕、代国;常山以南,

dà xíng zuǒ zhuǎn,

大行左转,

dù hé jì,

度河、济,

ā zhēn yǐ dōng bó hǎi,

阿、甄以东薄海,

wèi qí zhào guó zì chén yǐ xī,

为齐、赵国;自陈以西,

nán zhì jiǔ yí,

南至九疑,

dōng dài jiāng huái gǔ sì,

东带江、淮、谷、泗,

báo kuài jī,

薄会稽,

wèi liáng chǔ huái nán cháng shā guó jiē wài jiē yú hú yuè。

为梁、楚、淮南、长沙国:皆外接于胡、越。

ér nèi dì běi jù shān yǐ dōng jǐn zhū hóu dì,

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

dà zhě huò wǔ liù jùn,

大者或五六郡,

lián chéng shù shí,

连城数十,

zhì bǎi guān gōng guàn,

置百官宫观,

jiàn yú tiān zǐ。

僭于天子。

hàn dú yǒu sān hé dōng jùn yǐng chuān nán yáng,

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

zì jiāng líng yǐ xī zhì shǔ,

自江陵以西至蜀,

běi zì yún zhōng zhì lǒng xī,

北自云中至陇西,

yǔ nèi shǐ fán shí wǔ jùn,

与内史凡十五郡,

ér gōng zhǔ liè hóu pō shí yì qí zhōng。

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

hé zhě tiān xià chū dìng,

何者?天下初定,

gǔ ròu tóng xìng shǎo,

骨肉同姓少,

gù guǎng qiáng shù niè,

故广强庶孽,

yǐ zhèn fǔ sì hǎi,

以镇抚四海,

yòng chéng wèi tiān zǐ yě。

用承卫天子也。

hàn dìng bǎi nián zhī jiān,

汉定百年之间,

qīn shǔ yì shū,

亲属益疏,

zhū hóu huò jiāo shē,

诸侯或骄奢,

shì xié chén jì móu wèi yín luàn,

忕邪臣计谋为淫乱,

dà zhě pàn nì,

大者叛逆,

xiǎo zhě bù guǐ yú fǎ,

小者不轨于法,

yǐ wēi qí mìng,

以危其命,

yǔn shēn wáng guó。

殒身亡国。

tiān zǐ guān yú shàng gǔ,

天子观于上古,

rán hòu jiā huì,

然后加惠,

shǐ zhū hóu dé tuī ēn fèn zǐ dì guó yì,

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

gù qí fēn wéi qī,

故齐分为七,

zhào fēn wéi liù,

赵分为六,

liáng fēn wéi wǔ,

梁分为五,

huái nán fēn sān,

淮南分三,

jí tiān zǐ zhī shù zǐ wèi wáng,

及天子支庶子为王,

wáng zǐ zhī shù wèi hóu,

王子支庶为侯,

bǎi yǒu yú yān。

百有余焉。

wú chǔ shí,

吴楚时,

qián hòu zhū hóu huò yǐ shì xuē dì,

前后诸侯或以适削地,

shì yǐ yàn dài wú běi biān jùn,

是以燕、代无北边郡,

wú huái nán cháng shā wú nán biān jùn,

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

qí zhào liáng chǔ zhī jùn míng shān bēi hǎi xián nà yú hàn。

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

zhū hóu shāo wēi,

诸侯稍微,

dà guó bù guò shí yú chéng,

大国不过十余城,

xiǎo hòu bù guò shù shí lǐ,

小侯不过数十里,

shàng zú yǐ fèng gòng zhí,

上足以奉贡职,

xià zú yǐ gōng yǎng jì sì,

下足以供养祭祀,

yǐ fān fǔ jīng shī。

以蕃辅京师。

ér hàn jùn bā jiǔ shí,

而汉郡八九十,

xíng cuò zhū hóu jiān,

形错诸侯间,

quǎn yá xiāng lín,

犬牙相临,

bǐng qí è sāi dì lì,

秉其阸塞地利,

qiáng běn gàn,

强本干,

ruò zhī yè zhī shì,

弱枝叶之势,

zūn bēi míng ér wàn shì gè dé qí suǒ yǐ。

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

chén qiān jǐn jì gāo zǔ yǐ lái zhì tài chū zhū hóu,

臣迁谨记高祖以来至太初诸侯,

pǔ qí xià yì sǔn zhī shí,

谱其下益损之时,

lìng hòu shì dé lǎn。

令后世得览。

xíng shì suī jiàng,

形势虽彊,

yào zhī yǐ rén yì wèi běn。

要之以仁义为本。

史记 · 十表 ·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注释

(表略)

“尚”:久远。

“公,侯,伯,于,男”:古代的五等爵位。

“伯禽”:周公旦的儿子。姬姓。字伯禽,亦称禽父。周公东征胜利后,成王把殷民六族和旧奄国地,连同奄民分封给他,国号鲁,为鲁国的始祖。详见本书《鲁周公世家》。“康叔”,周武王(姬发)少弟。名封。初封于康(今河南禹县西北),故称康叔。周公旦诛武庚后,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周围地区封给他,国号卫。为卫国的始祖。详见本书《卫康叔世家》。“鲁”,诸侯国名,在今山东西南部,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建于周初,姬姓,公元前二五六年为楚所灭。“卫”,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北部,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建于周初,姬姓,公元前二五四年为魏所灭,后在秦的支持下复国,迁都野王(今河南沁阳),作为秦的附庸。公元前二○九年为秦所灭。

“亲亲之义”:谓亲其所当亲。《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尽心上》:“亲亲,仁也;敬,义也。”儒家言仁,由亲及疏,故以亲亲为仁之本。

)“太公”,指吕尚。吕尚,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一说字子牙。本居滨,殷末入周辅佐文王,因年高德尊,有太公之称。后又辅佐武王,在兴周灭商的斗争中起了重大的作用。西周初年官太师(武官名),也称师尚父。因功封于齐,为齐国始祖。事详见本书《齐太公世家》。“齐”,诸侯国名。建于周初,姜姓,始祖吕尚。在今山东北部,都营丘(后称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东)。春秋时国力强盛,为五霸之一。春秋末,姜氏被田氏取代,仍称齐。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公元前二二一年为秦所灭。

“武王”:周文王子。姬姓,名发。西周王朝的建立者。他起兵伐纣,联合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族东进,最后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沣东岸)。事详本书《周本纪》,“成”,即周成王,武王子,名诵。武王后继位,因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巩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后周公归政于他。事详本书《周本纪》。“康”,即周康王,成王子,名钊。在位时继续推行成王的政策,加强统治,即所谓“成康之治”,刑措不用者四十余年。事详本书《周本纪》。

“管”:指管叔,名鲜。周武王之弟。武王灭商后封他于管(今河南郑州)。与蔡叔、霍叔并称三监,负有监视殷遗民之责。武王后,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他和蔡叔等不服,曾和武庚一起叛乱,后被周公旦平定,他被杀(一说自杀)。事详本书《管蔡世家》。“蔡”,指蔡叔,名度。周武王之弟。武王灭商后封他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武王后,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时,他和管叔、武庚一起叛乱,事败后他被放逐。事详本书《管蔡世家》。“曹”,周初,武王封弟叔振铎于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南)。有今山东西部。公元前四八七年为宋所灭。“郑”,公元前八○六年周宣王封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具东)。周幽王时,桓公姬友见西周将亡,把财产、部族、家属等迁到雒之东的东虢和郐之间。桓公子武公即位后,先后攻灭郐和东虢,建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公元前三七五年为韩所灭。详见本书《郑世家》。

“厉”:指周厉王姬胡。他任用利的荣夷公执政,又命令卫巫监视国人,杀议论他的人,引起反抗。公元前八四二年“国人”发难,他逃奔彘(今山西霍县)。十四年后于彘。事详本书《周本纪》。“幽”,指周幽王姬宫湦(一作涅)。宣王子,公元前七八一年继位,他任用虢石父执政,剥削严重,再加上地震和旱灾,使人民流离夫所。又进攻六济之戎,大败。因宠爱褒姒,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公元前七七一年,申侯联合曾、犬戎等攻周,他被杀于骊山下。西周灭亡。事详本书《周本纪》。

“侯伯”:诸侯之

“九国”:指齐、楚、荆、淮南、燕、赵、梁、淮阳、代。

沙”:汉初异姓诸侯王国,始封之王为吴芮。其地域大致相当今湖南全省,都临湘,即今沙市。

“雁门”:郡名。西汉时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南)。辖境相当今山西河曲、五寨、宁武等县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黄旗、岱以南地。“太原”,郡名。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辖境相当今山西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辽阳”,县名,属辽东郡,故城在今辽宁辽阳市梁、浑交会之处。

“燕”:诸侯王国名,汉初辖境约相当今河北北部、北京市和辽宁东部原战国时燕国地。都蓟,故地在今北京市城区西南。据《史记》、《汉书》记载,高帝五年(公元前二○二年)七,燕王臧荼反,九,汉兵虏荼,刘邦改立太尉卢绾为燕王。十二年二,又使樊哙、周勃将兵击燕王绾,立皇子建为燕王。“代”,诸侯王国名。据《史记》、《汉书》记载,高帝六年,封兄喜为代王。七年,更封子意。九年,意徙王赵,代地属赵。十一年,分云中郡东部置定襄郡,以定襄、雁门、代、太原四郡置代国,封子恒。辖境约相当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西部以及内蒙古河套地区东部。都晋阳,故地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常山”:山名,本名恒山,避汉文帝刘恒讳改。为五岳中的北岳,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

“大行”:山脉名,亦作“太行”。在今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间,东北至西南走向,北起拒马河谷,南至山西、河南边境黄河沿岸。“行”:音háng。

“河”:即黄河。“济”,古四读之一。或作“泲”。据《汉书·地理志》、《经》,其时济自今荥阳县北分黄河东出,流经原阳县南、封丘县北,至山东定陶县西,折东北注入巨野泽,又自泽北出经梁山县东,至东阿旧治西,自此以下至济南市北泺口,略同今黄河河道,自泺口以下至,略同今小清河河道。

“阿”,音ē。县名,即东阿。治所在今山东东阿西南。“甄”,县名。治所在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镇。

“齐”:诸侯王国名,汉初辖境约当今山东中部、北部及胶东地区,都临淄,故地在今淄博市东临淄镇。据《史记》、《汉书》记载,高帝六年,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七十三县立于肥为齐王。“赵”,诸侯王国名。汉初辖境约当今河北邯郸、邢台、沙河等市县和隆尧、永年二县西部地区,都邯郸,故地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据《史记》、《汉书》记载,高帝四年封张耳为赵王,同年张耳。五年,立耳子敖为赵王。九年,废张氏,徙代王刘意王赵,兼有代地。

“陈”: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淮阳。

“九疑”:山名,即九疑山,“疑”,或作“嶷”,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

“江”:即江。“淮”,即淮。源出河南桐柏山,东流经河南、安徽等省到江苏省北部入。“谷”,即谷。古获下游流经今安徽砀山县北,有谷上承砀陂东北流来会,自下通称谷,东至今江苏徐州市入泗。“泗”,即泗。源出山东泗县东蒙山,西流至今兖州等县,折南经济宁市南鲁镇及鱼台县东,转东南经江苏沛县东,又南至徐州市东北循淤黄河东南流至清江市西南,注入淮河。

“会稽”:指会稽山。在今浙江省中部绍兴、嵊县、诸暨、东阳间。“会”,音guì。

“梁”:诸侯王国。据《史记》、《汉书》记载,汉五年(公元前二○二年)高帝许以“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春正下令曰:“魏相国建城侯彭越……其以魏故地王之,号曰梁王,都定陶。”十一年夏,“梁王彭越谋反,废迁蜀,遂夷三族。立子恢为梁王”。刘恢之梁国领东、砀二郡及魏故地。辖境相当今河南开封以东,永城以北,山东曹县、嘉祥以南,和安徽砀山、毫县等地区。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楚”,诸侯王国。《汉书·高帝纪》记载,汉五年春,下令曰:“齐王信习楚俗,更立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史记·荆燕世家》记载,汉六年春,“废楚王信,囚之,分其地为二国。……立刘贾以为荆王,王淮东五十二城;高祖弟刘交为楚王,王淮西三十六城”。辖境相当今安徽北部、河南东部淮河北岸一带地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淮南”,诸侯王国。据《史记·黥布列传》记载,“汉五年,布遂剖符为淮南王,都六,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郡皆属布”。《史记·淮南王传》记载,“高祖十一年七,淮南王黥布反,立子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又据《汉书·五行志》,知刘都寿春。辖境均当今安徽淮河以南,巢湖、肥西以北,塘河以东,凤阳、滁县以西地区。都寿春(今安徽寿县)。“沙”,据《汉书·高帝纪》记载,“五年……诏曰:‘其以沙、豫章、象郡、桂林、南立番芮为沙王。’”辖境约当今湖南东部、南部和广西全州,广东连县、阳山等地。都临湘(今湖南沙市)。

“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此处似专指匈奴。“越”:古族名。秦汉以前即已广泛分布于江中下游以南,部落众多,故又有“百越”之称。此处似专指南越。

“三河”:汉人称河东、河内、河南三郡为“三河”。河东,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辖境相当今山西沁以西、霍山以南地区。河内,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河南,冶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洛、伊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东郡”:郡名。治所在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辖境相当今山东东阿、梁山以西,山东郓城、东明、河南范县、垣北部以北,河南津县以东,山东在平、冠县、河南清封、濮阳、滑县以南地区。“颍川”,郡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登丰、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地区。“南阳”,郡名。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区。

“江陵”:古县名。故治在今湖北江陵荆州镇。“蜀”,郡名。治所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辖境相当今四川松潘以南,北川、彭县、洪雅以西,峨边、石棉以北,邛崃山、大渡河以东,以及大渡河与雅砻江之间康定以甫、冕宁以北地区。

“云中”:郡名。治所在云中(今年蒙古托克托东北)。辖境相当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以东,大青山以南,卓资县以西,黄河南岸及城以北。“陇西”,郡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辖境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上游及市东部地区。

“内史”:古政区名。秦汉时,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即以官名为名,不称郡。治所在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辖境相当今陕西关中平原。

“疏”:疏远。

“忕”:音shì。习惯。

“推恩”:施恩惠于他人。

“齐分为七”:高帝六年(公元前二○一年)封子肥为齐王,有临淄、济北、博阳、城阳、胶东、胶西、琅邪七郡。文帝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琅邪郡归汉,其余六郡分置七国:齐、淄川、胶东、胶西、城阳、济北、济南。

“赵分为六”:指景帝二年至中元五年(公元前一五五年至前一四五年),在故赵地先后建立的六王国:广川、河间、中山、清河、常山、赵。

“梁分为五”:《史记·孝景本纪》云:中六年四,梁孝王薨。“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分为五。”

“淮南分三”:《史记》、《汉书·淮南王传》云:文帝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立厉王三子王淮南故地,三分其地:阜陵侯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勃为衡山王,阳周侯赐为庐江王。以故淮南四郡分为三国。

“支庶”:宗族旁出支派。

“吴楚时”:指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吴楚七国之乱时。

“适”:音zhè。罚罪。

“蕃辅”:屏藩与辅佐。“蕃”,通“藩”。

“阸塞”:险要之地。阸,音è,同厄。

“太初”:汉武帝年号,共四年,公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一年。

网友补充:
    暂无!

史记 · 十表 ·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评析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是《史记》中的史记卷十七,在“十表”中为第五。“表”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创立的一种史书体例,是记录大事的年表。

网友补充:
    暂无!

史记 · 十表 ·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赏析

暂无赏析
网友补充:
    暂无!

史记 · 十表 ·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补充:
    暂无!

司马迁 - []

司马迁,字子,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史记 · 十表 ·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司马迁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