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六节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六节 翻译文
孟子说:“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古代的君王有怜恤别人的心,这才有怜恤别人的政治。用怜恤别人的心去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玩弄东西那样简单。所以说人们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譬如说,现在有人忽然看见小孩子快要掉到井里去,都有惊骇、同情的心情,这并不是为了和小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为了在乡里朋友间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
“由此看来,没有恻隐之心,不算人;没有羞耻之心,不算人;没有辞让之心,不算人;没有是非之心,不算人。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如同他有四肢。有这四种萌芽而自称不能行善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的人;说他的君王不能行善的人,是残害君王的人。凡是有这四种萌芽在身上的人,就该懂得把它们都扩充起来,就像火开始燃烧,泉水开始流出。如果能够扩充它们,就足以安抚天下;如果不能扩充它们,那就连父母都侍奉不了。”
-
暂无!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六节 拼音版/注音版
mèng zǐ dì sān juǎn gōng sūn chǒu shàng dì liù jié。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六节 。
mèng zǐ。
孟子。
mèng zǐ yuē rén jiē yǒu bù rěn rén zhī xīn。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xiān wáng yǒu bù rěn rén zhī xīn,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sī yǒu bù rěn rén zhī zhèng yǐ。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yǐ bù rěn rén zhī xīn,
以不忍人之心,
xíng bù rěn rén zhī zhèng,
行不忍人之政,
zhì tiān xià kě yùn zhī zhǎng shàng。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suǒ yǐ wèi rén jiē yǒu bù rěn rén zhī xīn zhě,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jīn rén zhà jiàn rú zǐ jiāng rù yú jǐng,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jiē yǒu chù tì cè yǐn zhī xīn。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fēi suǒ yǐ nèi jiāo yú rú zǐ zhī fù mǔ yě,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fēi suǒ yǐ yào yù yú xiāng dǎng péng yǒu yě,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fēi è qí shēng ér rán yě。
非恶其声而然也。
yóu shì guān zhī,
由是观之,
wú cè yǐn zhī xīn,
无恻隐之心,
fēi rén yě wú xiū wù zhī xīn,
非人也;无羞恶之心,
fēi rén yě wú cí ràng zhī xīn,
非人也;无辞让之心,
fēi rén yě wú shì fēi zhī xīn,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fēi rén yě。
非人也。
cè yǐn zhī xīn,
恻隐之心,
rén zhī duān yě xiū wù zhī xīn,
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yì zhī duān yě cí ràng zhī xīn,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lǐ zhī duān yě shì fēi zhī xīn,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zhì zhī duān yě。
智之端也。
rén zhī yǒu shì sì duān yě,
人之有是四端也,
yóu qí yǒu sì tǐ yě。
犹其有四体也。
yǒu shì sì duān ér zì wèi bù néng zhě,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zì zéi zhě yě wèi qí jūn bù néng zhě,
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
zéi qí jūn zhě yě。
贼其君者也。
fán yǒu sì duān yú wǒ zhě,
凡有四端于我者,
zhī jiē kuò ér chōng zhī yǐ,
知皆扩而充之矣,
ruò huǒ zhī shǐ rán,
若火之始然,
quán zhī shǐ dá。
泉之始达。
gǒu néng chōng zhī,
苟能充之,
zú yǐ bǎo sì hǎi gǒu bù chōng zhī,
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bù zú yǐ shì fù mǔ。
不足以事父母。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六节 赏析
本章的中心意思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把“人”分为“先王”和一般人,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论证“先王”有“不忍之心”,用了根据结果推定原因的方法。论证一般人有“不忍之心”,用了假设例证法。
孟子主张性善说,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仁”,孟子推论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道德心理是与生俱来的。人既具有良知,在道德修养中就可更具有自觉性,而不至于浑浑噩噩或自暴自弃。并认为,如把它们发扬光大就可以做圣王,反之就连侍奉父母都不行——连一个人都算不上。
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又认为人人都可以做尧舜。孟子这段话,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思想。“性善”是孟子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理解其人其书意义重大。
“天地以生物为心,而所生之物因各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礼、智,性也。心,统性情者也。端,绪也。因其情之发,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见,犹有物在中而绪见于外也。”
“此章所论人之性情,心之体用,本然全具,而各有条理如此。学者于此,反求默识而扩充之,则天之所以与我者,可以无不尽矣。”
-
暂无!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孟子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