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解第二十六翻译文
孔子说:“进入一个国家,只要看看那里的风俗,就可以知道该国的教化如何了。那里的人们如果是温和柔顺、朴实忠厚,那就是《诗》教的结果;如果是通晓远古之事,那就是《书》教的结果;如果是心胸广阔坦荡,那就是《乐》教的结果;如果是清洁沉静、洞察细微,那就是《易》教的结果;如果是端庄恭敬,那就是《礼》教的结果;如果是善于辞令和铺叙,那就是《春秋》教的结果。学者如果学《诗》学过了头,就会愚蠢;如果学《书》学过了头,就会狂妄;如果学《乐》学过了头,就会过分;如果学《易》学过了头,就会迷信;如果学《礼》学过了头,就会烦琐;如果学《春秋》学过了头,就会犯上作乱。作为一个国民,如果温和柔顺、朴实忠厚而不愚蠢,那就是真正把《诗》学好了;如果通晓远古之事而不狂妄,那就是真正把《书》学好了;如果心胸广阔坦荡而不过分,那就是真正把《乐》学好了;如果清洁沉静、洞察细微而不迷信,那就是真正把《易》学好了;如果端庄恭敬而不烦琐,那就是真正把《礼》学好了;如果善于辞令和铺叙而不犯上作乱,那就是真正把《春秋》学好了。”
所谓天子,就是天是老大,地是老二,他就是老主。所以他的道德可以与天地匹配,他的恩惠普及万物,他的明亮如同日月,普照天下而不遗漏任何一个角落。在朝廷上,他开言必讲仁圣礼义之事;退朝之后,必听中正和平之乐;走路之时,身上的佩玉发出有节奏的声响;登车之时,车上的莺和发出悦耳的声响。升朝与退朝,都按礼行事;走路与登车,都有一定规矩;百官各得其所,万事井然有序。《诗经》上说:“我们的国君是个仁善君子,他的言行从不走样。因为他的言行从不走样,所以是四方各国的好榜样。”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天子发号施令而百姓衷心拥护,这叫做“和”;上下相亲相爱,这叫做“仁”;百姓想要的东西不用开口就能得到,这叫做“信”;为百姓消除天灾人祸,这叫做“义”。义与信,和与仁,是称霸称王的工具。有称霸称王的志愿,而无称霸称王的工具,是达不到目的的。
用礼来治国,就好比用秤来称轻重,用绳墨来画曲线直线,用规矩来画方形圆形。所以,如果把秤认真地悬挂起来,是轻是重就骗不了人了;把绳墨认真地陈设那里,是曲线是直线就骗不了人了;把规矩认真地陈设那里,是方形是圆形就骗不了人了;如果君子深明于礼,那么任何奸诈伎俩也就骗不了人了。所以,重视礼、遵循礼的人,叫做有道之士;不重视礼、不遵循礼的人,叫做无道之民。礼的运用以敬让为贵,把礼运用到宗庙之内,就会人人恭敬;把礼运用到朝廷之上,就会贵贱有别;把礼运用到家庭之内,就会父子相亲、兄弟和睦;把礼运用到乡里之中,就会形成尊老爱幼的风气。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所以制定了朝觑之礼,是用来表明君臣之间的名分;制定了聘问之礼,是用来让诸侯互相尊敬;制定了丧祭之礼,是用来表明臣子不应忘记君亲之恩;制定了乡饮酒之礼,是用来表明尊老敬长的道理;制定了男婚女嫁之礼,是用来表明男女的有所区别。礼,可以用来消除祸乱的根源,就好比堤防可以防止河水泛滥那样。所以,如果认为早先的堤防没有用处而加以破坏,一定会酿成水灾;认为老辈子的礼没有用处而废弃不用,一定会导致天下大乱。所以说,如果废弃男婚女嫁之礼,夫妇之间的关系就会遭到破坏,而淫乱苟合伤风败俗的坏事就多了;废弃乡饮酒之礼,就会导致人们没老没少,而互相争斗的官司就多了;废弃丧祭之礼,就会导致作臣子的忘掉君亲之恩,而背叛死者、忘记祖先的人就多了;废弃朝勤、聘问之礼,就会导致君臣之间的名分丧失,诸侯的行为恶劣,而背叛君主、互相侵陵的祸乱就会产生了。
所以,礼的教化作用是从看不见的地方开始,它禁止邪恶是在邪恶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开始了,它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之中日积月累地弃恶扬善,所以先王对它非常重视。《易》上说:“君子非常重视事情的开始。开始的时候尽管只是一点不起眼的差错,结果却会导致极大的祸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暂无!
经解第二十六拼音版/注音版
jīng jiě dì èr shí liù。
经解第二十六。
dài shèng。
戴圣。
kǒng zǐ yuē rù qí guó,
孔子曰:「入其国,
qí jiào kě zhī yě。
其教可知也。
qí wéi rén yě wēn róu dūn hòu,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
shī jiào yě shū tōng zhī yuǎn,
《诗》教也;疏通知远,
shū jiào yě guǎng bó yì liáng,
《书》教也;广博易良,
lè jiào yě jié jìng jīng wēi,
《乐》教也;洁静精微,
yì jiào yě gōng jiǎn zhuāng jìng,
《易》教也;恭俭庄敬,
lǐ jiào yě zhǔ cí bǐ shì,
《礼》教也;属辞比事,
chūn qiū jiào yě。
《春秋》教也。
gù shī zhī shī,
故《诗》之失,
yú shū zhī shī,
愚;《书》之失,
wū lè zhī shī,
诬;《乐》之失,
shē yì zhī shī,
奢;《易》之失,
zéi lǐ zhī shī,
贼;《礼》之失,
fán chūn qiū zhī shī,
烦;《春秋》之失,
luàn。
乱。
qí wéi rén yě wēn róu dūn hòu ér bù yú,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
zé shēn yú shī zhě yě shū tōng zhī yuǎn ér bù wū,
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
zé shēn yú shū zhě yě guǎng bó yì liáng ér bù shē,
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
zé shēn yú lè zhě yě jié jìng jīng wēi ér bù zéi,
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
zé shēn yú yì zhě yě gōng jiǎn zhuāng jìng ér bù fán,
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
zé shēn yú lǐ zhě yě zhǔ cí bǐ shì ér bù luàn,
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
zé shēn yú chūn qiū zhě yě。
则深于《春秋》者也。
。
」。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西汉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人。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世称小戴,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成书于汉建初七年(公元80年)。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